论文摘要
大眼金枪鱼是印度洋海域高经济价值的鱼种之一。年龄和生长参数是对其进行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而年龄和生长研究方法的选择是获取年龄和生长参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将通过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耳石截面轮纹的分析与研究,推断其年龄与生长的关系,并分析判读结果的精确性。同时,与尾椎骨、鳍棘的鉴龄结果进行对比,确定合理的大眼金枪鱼年龄鉴定方法,旨在为合理开发、科学评估和管理印度洋中南部海域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本研究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我国超低温延绳钓船“隆兴602”在印度洋中南部海上调查期间采集的耳石样本、尾椎骨样本及背鳍第一鳍棘样本,比较应用三种硬组织年龄鉴定方法分析大眼金枪鱼年龄和生长特性的优缺点。其中,耳石样本共79个,最终得到68个样本轮纹较清晰,来自同一个体的鳍棘和尾椎骨样本分别为28个和68个。通过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叉长范围为57-152cm,雌雄个体间体长体重关系无显著性差异,关系式为:WG=8.0417×10-6FL3.1753(R2=0.9172),叉长与全长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关系式为:TL=1.0578FL+2.2071(R2=0.9957)。(2)耳石采用横切的方法获得包括核心的切片,横截面包括长臂与短臂,主要利用耳石横截面的长臂判读轮纹。轮纹读取时,所有耳石采用相同的放大率,在透射白光下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有规律的明暗相间的轮纹。(3)相同轮纹数中,体长变动较小。耳石长度-体长之间的关系、耳石读取路径长与体长之间的关系皆为显著线性关系,这些均表明印度洋中南部大眼金枪鱼耳石为有效的年龄鉴定材料。(4)本研究利用耳石鉴定年龄的精确度较高。总吻合率达60.87%,CV平均值为6.35%,APE平均值为4.98%。(5)基于耳石、脊椎骨及鳍棘的生长模型均宜选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分别为207.13cm、197.71cm和175.32cm。(6)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比较发现,耳石重量法所估算的年龄与通过计数耳石年轮得来的年龄数据虽不完全一致,但Kolmogrov-Smirnov检验显示,两者所得年龄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7)3龄、4龄是大眼金枪鱼的优势年龄组,其中不分性别的优势年龄组所占比例为61.76%,1龄及6龄以上的个体数目较少。(8)脊椎骨侧径与叉长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关系式为:FL=4.9867Rv+28.862(P<0.05, R2=0.9335)。背鳍鳍棘轮径与叉长亦为显著的线性关系,方程式为:FL=29.616Rd+11.578(P<0.05, R2=0.9351)。其中,FL为叉长,单位cm;Rv为脊椎骨侧径(mm),Rd为背鳍鳍棘半径(mm)。(9)双样本K-S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耳石、脊椎骨和鳍棘三种硬质材料鉴定大眼金枪鱼的年龄结果,两两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10)本研究年龄组成为1-8龄。尽管耳石在解释1-5龄鱼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讲耳石能精确判读各年龄组个体的年龄;脊椎骨最外围轮纹较难辨别,可能会低估高龄鱼的鱼龄;较高龄的金枪鱼,其鳍棘中心部位出现脉管化现象,造成最里面的轮纹不清而无法辨别,适于3龄及以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