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我国黄东海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鮸鱼(Miichthys miiuy)这两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学观察、测定和统计学分析等形态学手段,以及同工酶分析和线粒体DNA基因片段序列比较等遗传学方法对黄姑鱼和鮸鱼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日益衰退的石首鱼科鱼类种质资源合理性开发和恢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同时,此项研究成果有利于填补我国有关石首鱼科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的空白,对我国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形态学研究方面:首先,本文对采自黄海近海(青岛)的黄姑鱼群体以及东海近海(舟山)的一个鮸鱼群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常规生物学测定。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及其差异,统计并分析了其生物学特性(体长与体重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黄姑鱼的体长(BL,cm)与体高(BD,cm)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表示为:BD = 0.2847BL + 0.6121;体长(BL,cm)和体重(BW,g)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BW = 0.1682BL2.3052。鮸鱼的体长(BL,cm)与体高(BD,cm)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表示为:BD = 0.2136BL + 0.6452;体重(BW,g)和体长(BL,cm)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BW = 0.0568BL3.0295。其次,本文又对采自青岛、舟山和厦门海域的三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舟山沿海的一个鮸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群体与三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一背鳍数、第二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三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三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在遗传学研究方面:首先,本文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青岛、舟山和厦门三个黄姑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在G3PDH、IDHP、LDH、MDH、PGDH、PGM、SDH等7种酶中,共检测到10个位点。发现三个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均为0.2。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和预期值分别为0.03—0.05和0.03—0.04。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为1.04—1.05。群体间遗传距离D为0.0004—0.0008,遗传一致度I为0.9992—0.9996。结果显示:来自黄东海的三个黄姑鱼群体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没有形成各自的遗传结构。这说明黄姑鱼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着明显的基因交流,从而导致遗传差异很小。最后,运用PCR技术,扩增了黄姑鱼三个群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差异。通过测定,得到420bp的碱基序列,其中青岛、舟山和厦门三个群体的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5%、31.0%、24.5%和16.0%,15个样品彼此差异很小。黄姑鱼三个群体Cyt b基因片段中A+T含量均大于G+C含量。发现15个样品碱基序列差异相当微小,属于种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