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

论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会持续影响其身心发展,甚至导致青少年期的行为障碍和成年期的精神障碍或犯罪等。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生活和社会化场所,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与各种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行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探索和家庭干预对减少其攻击性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现状和家庭因素进行调查,探索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家庭亲子互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评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生态学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横断面调查、半结构式小组访谈以及类实验性研究等方法,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现状和家庭影响因素,构建和评估针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策略。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工具检验,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普陀区2所幼儿园进行预调查,检验研究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并探索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调查,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5个区10所幼儿机构调查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亚型的现状,并分析其与个体因素和各种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家庭亲子互动研究,运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具有攻击性儿童和无攻击性儿童的家长进行半结构式小组访谈,探索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家庭亲子互动方式;第四部分是在前阶段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建立针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第五部分是在上海市杨浦区2所幼儿园通过试验性家庭干预研究评估儿童攻击性行为家庭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三、研究结果(一)第一部分:研究工具检验于2010年11-1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2所幼儿园调查了148名学龄前儿童,发现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8.8%),反应性攻击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水平。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预调查确定了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家庭系统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采用Brislin模式翻译后,中文版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的各条目与其所属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相关性(0.821-0.902,P<0.01),结构效度经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1的2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8.489%,其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效标效度分别为0.708(P<0.01)和0.519(P<0.01);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77(P<0.01)和0.954(P<0.01)、评定者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86(P<0.01)和0.981(P<0.01),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1。采用Brislin模式翻译后,中文版父母行为问卷(PBI)的各条目与其所属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相关性(0.322~0.707,P<0.01),结构效度经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1的2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5.698%,效标效度为0.196-0.380(P<0.01);该问卷支持/参与维度和敌意/强制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64(P<0.01)和0.986(P<0.01),问卷Cronbach’s a系数为0.672。此外,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83(P<0.01),Cronbach’sα系数为0.879。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961~1.000(P<0.01),Cronbach’s a系数为0.753。(二)第二部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调查于2011年2-6月在上海市5个区10所幼儿机构共调查了1600名儿童,收回有效问卷1234份,有效回收率为77.13%。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2.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儿童个体因素中,活动量大(OR=1.309,95%CI:1.041~1.647)、反应强度高(OR=1.366,95%CI:1.052~1.773)、1岁内不适症状多(OR=1.322,95%CI:1.105~1.582)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更高,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2.723,95%CI:1.522~4.869)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1.878,95%CI:1.108~3.182)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更高,而情绪愉快(OR=0.669,95%CI:0.501~0.894)、每天看电视时间小于1小时(OR=0.245,95%CI:0.134~0.449)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更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矛盾性高(OR=1.195,95%CI:1.073~1.331)、父母敌意/强制教养行为(OR=1.065,95%CI:1.031~1.100)等。调查发现,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水平(2.12±0.93)明显高于主动性攻击水平(1.39±0.68),且二者密切相关(r=0.6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因素中,儿童个体因素包括男孩、活动量大、趋避性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矛盾性高、父母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以及母亲年龄低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等。儿童主动性攻击的影响因素中,儿童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男孩、儿童活动量大、坚持度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矛盾性高、成功性强,父母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以及母亲年龄低和父亲文化程度低等。因此应针对儿童的自身特点和攻击性行为类型,给予适宜的早期家庭干预。(三)第三部分:家庭亲子互动研究于2011年7-9月对14个具有攻击性儿童的家长和15个无攻击性儿童的家长(家长主要为父母)进行了半结构式小组访谈。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的亲子互动时间较少,有些儿童完全由祖辈或他人养育。在攻击性儿童家庭中,家长对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感受的主动关注不足,对于儿童的过分或不合理要求,或面对亲子冲突时,攻击性儿童的家长会较多地采取打骂、退让、忽视等方式,较少采用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等有效策略。在亲子互动中,攻击性儿童对需求和感受等的自我表达也往往不恰当,常用哭闹、生气等方式;而无论有无攻击性,儿童都比较能接受家长讲道理和谈条件等问题处理方式,不能理解和接受责骂、忽视和冷处理处理方式。此外,祖辈的介入和家庭教育不一致也会影响到积极亲子互动关系的建立。因此父母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心理需求和感受的主动关注,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合适方式进行自我表达,采取积极的亲子互动方式。(四)第四部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和亲子互动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初步构建了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主要策略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干预和家庭亲子互动干预。家庭环境因素干预包括:①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如减少家庭的矛盾性,增加家庭的亲密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等;②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如根据儿童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采取积极和参与的教养方式,减少强制或敌意等教养方式,并增强家庭教养方式的一致性等;③帮助儿童建立良好家庭行为习惯,如限制媒体的使用时间和内容,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等。家庭亲子互动干预包括:①保证充分的家庭亲子互动时间;②引导儿童恰当地自我表达;③主动关注和回应儿童需求和感受;④正确应对亲子冲突;⑤鼓励儿童的正性行为等。(五)第五部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试验性家庭干预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上海市杨浦区选取2所二级公立幼儿园进行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试验性家庭干预,其中1所幼儿园为干预组,另1所幼儿园为对照组。家庭干预时间为5个月,干预内容主要为家庭环境因素和家庭亲子互动,主要干预形式为健康教育、亲子活动和家庭咨询。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干预显著减少了具有攻击性儿童和无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其中反应性攻击水平降低更为显著,显示家庭干预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预防和干预作用。此外,对于攻击性儿童,家庭干预显著减少了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控制性,并提高了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而对于无攻击性儿童,家庭干预也降低了家庭的控制性,并提高了其知识性和娱乐性,改善了儿童的家庭环境。此外,不论儿童有无攻击性,家庭干预都有效地减少了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提高了支持/参与教养行为;而未经干预的攻击性儿童家庭,在5个月后其家长敌意/强制教养行为反而明显增加。说明家庭干预是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有效可行的重要干预方式。四、结论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反应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主动性攻击,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和家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亟需探索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和构建有效的家庭干预方案和策略。儿童攻击性行为及亚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为男孩、不良气质特点、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等,家庭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不良家庭环境,父母或其他家长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以及不良的家庭亲子互动方式等。试验性家庭干预研究显示,家庭干预显著减少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尤其反应性攻击水平降低更为显著,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环境,减少了家长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因此在生态学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家庭干预策略,主要应包括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增加积极的亲子互动等。进一步研究可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初步评估基础上,继续完善针对具有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干预方案和针对无攻击性儿童的健康教育方案,并探索家庭干预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家庭系统的长期全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