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先秦儒家义观念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的中心问题是探究先秦时期儒家义观念的产生、演变过程,梳理出完整的脉络,揭示义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内涵,探究义与仁、礼的关系,以及先秦时期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义观念主要涉及孔、孟、荀三家观点,集中于《论语》、《孟子》、《荀子》文本之中,同时还包括孔子之前的义的具体含义,而这些主要散布在《卜辞》、《尚书》、《诗经》、《国语》等相关古籍中,本文通过研读大量古籍文献,梳理出先秦时期义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内容涵盖了义的含义、义利关系、仁义关系、礼义关系等。“义”字初产生时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则兼备刑杀之意,而发展到《诗经》、《左传》、《国语》之义时,关涉宗法礼仪之制,义观念内涵趋向多元,但总体特征则是开始富有道德涵义。孔子的义观念,主张仁为义之源,从修己和务民两个方面阐述义的内涵,义利关系方面极力主张见利思义;孟子认为义为人性先验存有,作为四端之一,乃是人性的内在因素,先天而生,自然而成,在仁义关系方面,孟子主张居仁由义,仁为安宅,义为正路,而在义利关系方面,孟子主张着眼于长远利益的“重义轻利”观,以国家利益、伦常大事为着眼点,顾全大局,考量多数人的利益;荀子则与孔孟不同,将礼义连用,以礼释义,礼是义的实质,是义的依托,荀子之所以强调礼义的重要性,与他持有的人性论关联甚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化性起伪”,礼义作为规范能够矫正人性中的恶,于是礼义便顺理成章的备受荀子推崇。理清了孔孟荀三者对义的基本观点,整个先秦时期义观念的脉络便已然清晰。纵观先秦儒家的义观念,发现其有两大特点。一,由初的宗教内涵逐渐向道德内涵转变。义的内涵在逐渐丰富,并逐渐赋有伦理道德性。二,在义利关系方面,虽然孔孟荀皆有不同的观点,但儒家的总体趋向是重义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