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孟子的天人学说研究

论文摘要

“天”与“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国历代贤哲们对这对范畴及其关系的探讨一直是乐此不疲,儒、墨、道、名、阴阳诸家对此都有不同精彩发挥,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自然也不例外。孟子在儒家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关于“天”的理论体系,并且十分精巧地把关于“天”的理论同“人”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罕言的“性与天道”问题,形成了自己相当完整、系统的天人理论学说。孟子关于“天”的理论中,通过对“天”的含义和作用进行创造性地阐释,不断塑造“天”的普遍客观性和至上神圣性,强调“惟天为大”,始终保持着对“天”的敬畏和信仰,要求人们在“顺天”、“则天”、“尚天”中做到“不愧于天”。孟子关于“人”的理论中,以“类”的高度来言说“人”,通过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和“人皆可以为尧舜”问题的分析,把人定位于禽兽与圣人之间。孟子指出人与禽兽、圣人之问既存在着“同”也存在着“异”,使人始终在两者之间不断的“游离”、“挣扎”,从而深刻地体现出丰富、持久的两极性张力。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孟子对“天”与“人”都进行了再规定和再认识,使孟子的天人关系理论,更多的探讨的是人或人性的生成发展过程中,与“天”的关系。关于“天”与“人”二者的关系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孟子注重二者关系中所存在的“本然”、“实然”、“应然”三种状态,详细叙述了在这三种状态下“天”与“人”所表现出来的分与合的关系。依次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天之所与我者”、“万物皆备于我”本然状态下的天人之合;“陷溺其心者然也”实然状态下的天人之分;和终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应然状态下的天人合一。后,对孟子天人论中的“合-分-合”的内在逻辑发展线索和过程进行了小结。相信只有对隐藏在孟子天人关系中的“合-分-合”的逻辑发展线索和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赜,才能真正地把握孟子的天人学说,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孟子的相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