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东坡易传》性情论刍议

论文摘要

《东坡易传》性情论虽不著名,却有独道之处,它的存在,为中国性情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从杂学的角度切入,以性情论的内在发展为线索,通过深入分析和具体阐述,展示《东坡易传》独特的性情论思想。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东坡易传》之成书与作者问题。关于《东坡易传》的著作权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三苏合力而为,一说是苏轼自己的作品,一说是苏轼与苏洵二人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东坡易传》主要是苏洵与苏轼二人的作品,苏辙对《东坡易传》的贡献主要是对《蒙卦》的注解。本文第二章,的是《东坡易传》的性论。苏轼主要分为两部分叙述人性,先是反驳以往的人性论,认为以伦理道德的善恶来定义人性是不准确的,善恶只是人性的“继者”,并不是性本身,再是确立了性是“不可得而消者”这个观点,这个性包括人性和物性两部分,但是人性与物性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区别在于,人性含有“善”与“不善”这些伦理因子,而物性不具有。苏轼在他的人性论中融入了老子“道”的特点,荀子“天行”的特点,以及继承了董仲舒的“性禾善米”说。本文第三章,的是《东坡易传》的情论。情指的是性在具体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的情态,它的大特点是诚。《东坡易传》中论及到的情共有四种,从诚这个角度,分为情伪和至情两种;从情的对象出发,分为人情和物情两种。苏轼推崇的是至情,注重的是人情。苏轼一方面肯定人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具有善恶之分,要求制定符合人情的礼,并认为礼的本质是以人情为出发点的;另一方面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不可直情而为,要以礼导情,使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苏轼在人情论中继承了荀子和韩非子人情论的思想。本文第四章,的是《东坡易传》由情见性以至于命的功夫论,即《东坡易传》中情、性、命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章分为两部分,一是由情见性,二是由性至命。情是性的下而溯者,命是性的上而至者,也就是说命是性向上达到的一种好状态,人的理想状态就是至“命”,这种“命”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至一而无我”的境界。苏轼“由情见性”的功夫论融入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本文第五章,阐述的是《东坡易传》性情论之成就与不足。《东坡易传》性情论的成就主要在于它融百家思想于一炉,创造出自然性与伦理性合为一体的性情论。《东坡易传》情性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不合时宜”,即它不能解决当时及后代急需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故而《东坡易传》的性情论在历朝历代虽有一些追慕者,终难逃沉寂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