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神化动因及其文化意义研究

论文摘要

孔子于中国哲学的重要性,恰如学者所言苏格拉底于西方哲学的重要性。因此,自从儒学萌芽、发展,孔子研究就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重要的领域之一。从古代百家对孔子其人的分散叙述,到孔子门人及后世儒家、学者,均对孔子研究锲而不舍,现代学者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与讨论的话题涉及面也较广,但到目前为止,孔子研究中对孔子其人及其形象、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多特点和变异现象,还未见有专门详细、综合的论述。其中“孔子神化”这一历史现象虽在东汉已为王充有所觉,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和西方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也都曾在各自的巨著中提出孔子神化的问题,可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历史、逻辑和文化的角度而言,孔子神化问题的历史动因及文化意义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孔子神化的问题本身存在着一个“神”与“人”之间的理论论争;而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2000多年,再到中华民国至现代,这期间又存在一个孔子形象在“神”与“人”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经过不断的学术争论和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孔子神化形象范式,它由多重人文要素组成,但通过复合传播模式在实现受众认知与接收的同时,异化为神化的认知形象,因此孔子这一神化形象范式既具有“人”的性质,但终极指向的却是“神”的意思。第二,从逻辑的维度来看,孔子被神化的历史动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作用。首先是官方对孔子的“王化”和民间对孔子的“娱乐化”二者共存,它使孔子身上“神”“人”之间界限开始模糊,促使孔子的形象逐渐远离人性;其次是学术界对孔子的“圣化”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孔子形象的“虚拟化”二者互动,弱化了孔子身上“神”与“人”之间的差异,塑造了一个逐渐靠近神性的孔子;后,宗教对孔子的“偶像化”和古代世俗社会对孔子的“道德化”二者交融,促成了孔子“神”“人”之间本质的转化,塑造了一个走向神化的孔子。第三,再以历史和逻辑这两个维度为分析基础,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维度,可发现孔子神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二者在历史上也始终是交互影响着的;它同时还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精神映照,是可与现代学术发展齐观的历史现象;它还在现代传播中的人物偶像化趋势、造神运动、现代学术研究的学者崇拜中继续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