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周敦颐的思想来源及其影响——以周敦颐的本体论思想为例

论文摘要

在后世所传周敦颐的著作中,《太极图说》首句首先引起后世的争论,争论中的大焦点便在于周氏思想是儒是道。后世先有朱陆二人“无极太极之辩”,此后又有多人对此进行讨论。自关于“无极”、“太极”的争论开始,关于《太极图》的讨论也开始了。十分明显的,《太极图说》与《太极图》表达的内容与《通书》所要表达的的内容不同。在《太极通书》中,周敦颐将重点从《图说》的天道观转变为心性本体之学。他重新阐释了“诚”,并以“诚”为核心建立起一个新的心性本体论。真实无妄的天道本体在其大化流行的过程中,赋予了天地人物以至正之性命,这一性命之本体即为“诚”体。《通书》中这一“诚”体,为自汉唐以来日趋式微的儒学增添了一种新的力量,故而有宋明学者赞周敦颐是“理学开山”、“道学正统”。而这种“道学正统”之作自然与含有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图说》、《图》格格不入,从而使后人在对周敦颐思想的理解上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事实上,自先秦以后至汉唐,儒学发展便开始无法与佛老抗衡。玄学、道家、道教以及佛教思想的不断渗透,使得传统儒学发展出现困境,于是宋明儒者们便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周敦颐“诚”的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的建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理论尝试。在周敦颐的思想中,他不仅将“诚”提升到天道本体和心性本体的地位,更使“诚”的原本所具有意义发生了变化。“道”“德”由“诚”而生发,相对于道德实践意义上的“道”“德”与人的联系,这个作为宇宙本体和心性本体的“诚”与作为个体的人的联系变得更为重要、更为根本起来。“主静”,既是周敦颐对于个体回归“诚”的要求的观照,又是天道与人道、作为个体的对内(内圣)和作为群体的对外(外王)以及佛老与儒学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