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忠恕”思想在孔子“仁”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在孔子看来,实现“仁”的途径是“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孔子的“忠恕”思想。第一章论述孔子思想中的“忠”。其一,“忠”的含义。自己有某种需求,力图满足之,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需求,也应予满足,如此行事可谓忠。忠是从积极方面来说的。其二,“忠”的落实。“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孔子论述的“忠”,侧重于在事君、治民、待友三个方面的落实。其三,“忠”与“信”的关联。待人接物要坚守忠信之德。第二章论述孔子思想中的“恕”。其一,“恕”的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恕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其二,“恕”的落实。人能像考虑自己利益、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的利益,恕才算落到了实处。其三,“恕”的心理基础。从“宽恕”的角度而言,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都不要强人所难,尽量不要给别人以伤害。第三章解析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一,“忠恕之道”的涵义。“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侧面,逐渐衍化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范畴。其二,忠恕之道与行仁之方。就思想结构而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海内外学者基本上认同的。“仁”作为一个富含伦理意味的范畴,可以涵盖一切善良品德和正当行为。“仁”尤其体现为“爱人”,“忠恕”则是“爱人”的方式和途径。“忠恕”作为行仁之方,主要体现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其三,“忠恕之道”与群己义利之辨。论文将“忠恕之道”与自我观和义利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一步挖掘了“忠恕之道”的现实意蕴。四,“忠恕之道”与“道德金律”。论文论述了二者的相通与差异之处。第四章阐述孔子“忠恕”思想的现实性。其一,“忠恕”思想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思想虽然形成于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但是其基础依旧是建立在人之常情的基础之上,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挖掘“忠恕”思想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功用。坚持“忠恕之道”,更易于使人避免个体的狭隘与自私,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其二,“忠恕”思想与诚信的制度伦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是特别看重诚信伦理的,不仅把它视为个人修身的主要内容,同时又把它作为推行教化、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诚信的建立,离不开“忠恕之道”的推行,古今如是。其三,“忠恕”思想与持久的世界和平。“忠恕”思想运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讲究以诚相待,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就此而言,忠恕实现对于实现世界和平,亦不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