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陈景元道教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陈景元是北宋中期著名的道士,是陈抟学派的重要人物,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虽有所关注,但尚未充分展开。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哲学与历史的方法阐释陈景元道教哲学的思想内涵,以期展现陈景元在北宋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陈景元的生平、交游和著作,指出陈景元一生自觉承担弘扬道教的责任,在北宋京都开讲《老子》、《庄子》,与当时有名的士大夫和官员结交,校正道书,勤勉著述,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着,笔者对陈景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陈景元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陈景元在《道德经注》开题中表明了其理论渊源,“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陈景元继承了老庄学、黄老学、魏晋玄学为主要脉络的道家哲学,吸收了重玄学、陈抟和张无梦的道教哲学,并有意识的减少使用佛教的概念和内容,构建了系统的道教哲学体系,包括道论、性命论、治国论三大内容。第二章论述了陈景元的道论。陈景元总结了北宋之前道家、道教“道”论的主要内容,认为“道”分为不可言说的“常道”与可言说的“可道”。“常道”作为道体,具有自然而然、应感无穷的特点。陈景元从体用、虚实、寂感、有无四个对举的范畴阐明道体的这一性质,认为“道”是体用相桐须、虚实相通、寂感一体、至无妙有的超越存在。在生化论上,“道”与“气”作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造就了万物的大化流行。陈景元继承和改造了郭象的“独化”论,认为万物的生化是独化的、无待的,但万物的独化无待是由于“气”的无形、无迹。万物的生化是无时的,只要条件和时机成熟,生化时时刻刻都会发生。万物的生化也是无界的,有情可以化为无情,无情亦能感为有情。陈景元生化论的旨趣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让人观感天地之生化而体悟内丹之学,复归“道”的本源。在道物论上,陈景元认为“物”是有边际的,“道”是无边际的,“道”与“物”相互区别。但是,“道”必须凭借“器”才能有所着落,“器”亦必须依赖“道”才能彰显功用,“道”与“物”相互融摄。陈景元还继承重玄学重“理”的思想,认为理是本,事是术,但天理与人事是统一的,智慧的运用在于应事反理。道物论、理事论集中展现了陈景元对本体与现象关系的认识。第三章论述了陈景元的性命论。陈景元以“性命”取代道教早期的“形神”为主要的修养对象。“性”有本原之性、禀气之性的区别,本原之性是主体的超越根据,是“道”在生命的体现,但是由于禀气不同而造成了现实差异的人性,进而表现出对“道”的不同悟性。“命”有境遇之命与形体之命的区分。现实的贫穷、贵贱、伦常等一切关系构成了人无所逃避的“境遇之命”,但是由精气构成的“形体之命”是人能够积极掌控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由此,陈景元认为必须先遣除物累、外化而内不化,保持心灵的安宁和自身的存在,为修道做好前提准备,然后通过“心”的虚无、清静的工夫改变禀气之性和形体之命的局限性,回归生命的大本大源,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第四章主要论述了陈景元的治国论。陈景元着重发挥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原则和郭象“性分”的内容,要求君主与臣民各安其位、不越自己的淳朴本分。在治国方式上必须以“道治”为本,以仁义礼智信的“可道”作为补充,才能实现天下之治的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君民各自的本分,陈景元以道教传统神学化的“道”、“天”监督君民的行为,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秩序。第五章阐述了陈景元的理论影响。陈景元构建的理论体系,对北宋的道家、道教以及当时儒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道教在唐宋之际开始明显的转型,外月术衰落,内丹道兴盛,道教由繁复走向简约。陈景元参与了此一时期道教的转型,实现了“道家之学,翕然一变”。一方面,陈景元扭转了唐玄宗以来道教老学义理过度“政治化”的方向,促进了道教回归修道之本来主旨。另一方面,陈景元对修养方法的系统总结,促进了唐代重玄学向宋代成熟内丹学的转换,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从陈景元的生平交游与理论活动两方面看,他与当时的儒学包括王安石学派、司马光之学、蜀学互相发明、互相影响,促进了北宋儒、道的对话和沟通,对儒学的复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