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湛甘泉心学研究

论文摘要

湛甘泉的心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以“合一”为其内核,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甘泉心学的特点。一是从其个人的经历与性格分析。人改变着环境,坏境也造就着一个人。甘泉早年丧父、母亲强势、从游白沙、官场浮沉。种种的经历造就了他复杂矛盾的性格。既有决断刚毅之心,又能根据形势改变立场。因此其心学既能够坚持“随处体认天理”终身,又能够将动静、内外、程朱、白沙都容纳进来。二是通过与陈白沙纵向的比较来体现其动静合一的特点。白沙教人“静坐”,甘泉却主张“动静合一”,将两者都统一到“随处体认天理”之下。但是甘泉对白沙静坐学说的批评,实际上是针对由静坐而走向禅学化的可能,而非静坐本身。另外,甘泉所批评的“静”,是与“动”相对的“静”,已经与白沙超越层面上的“静”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因为甘泉批评了“静坐”说,而指责甘泉违背了师说。相反,甘泉对白沙“静坐”说的批评,反而是白沙“自得”之学的体现。因为自得的内在要求是自我得之与亲身实践。白沙是经过了科举与苦读书册都未能有所得后,转向了静坐以寻求内心的突破。甘泉自己也采用静坐的方式进行休养,但是却对静坐说进行批评。就是因为他自己亲身实践过,看到了静坐方式可能存在的弊端,才将静坐说统摄到其“随处体认天理”之中,随动随静,动静合一。三是与阳明横向的比较。甘泉与阳明两人都承认心的本体地位。但阳明偏重心的自足性,所以重视“诚意”,认为“物”是意之所在,于是向外物探求的举动就被认为是求之于外了。甘泉则更看重心的包容性。甘泉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的范围之内,虽然天理不外于人心,但对外物的探究一样可以激发内心的天理。两人关于格物致知、知行等的辩论,都是基于对物之内外与心的大心上的分歧而来。四是从甘泉心学本身出发。之所以说甘泉的心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是因为其哲学中的其他主张,例如“煎销习心”、“立志”等,都是在“随处体认天理”的辐射之下的。在甘泉看来,习心与天理互相消长,体认天理的过程就是煎销习心的过程。而煎销习心又在于动静合一、知行并进,所以煎销习心又是“随处”的。“立志”在甘泉这里,一方面有志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为之坚持终身和付出努力的行动。前者是道德自觉,后者是道德实践。都要通过随处体认天理来实现。之所以说他的心学以合一为要,是因为随处体认天理的前提是大心说,而其大心论就是要合内外、心物、动静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