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先秦七子心论研究

论文摘要

孔、孟、老、庄、墨、荀、韩等七子生活于东周乱世,乱世之中的各种情形是他们展开心论的现实基础,这其中既包含政治秩序的毁坏,朴质民风的消隐,还涉及到兼并战争带来的破坏。现实的苦难促使先秦七子去思考生活中的矛盾,而天人关系则是他们对这些现实矛盾的形上概括。以人与天的纠葛而论,老子提出了“天地不仁”、庄子认为“天刑”无处可逃、孔、孟皆是敬畏天命、墨子“天志”、“非命”的矛盾更显露出天人关系的紧张所在。以人与天的揖别而论,荀子和老、庄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老、庄却对“天之小人”的状态表现出惋惜之情。然而,以人与天的交融而言,在孔、孟、老、庄、墨、荀的思想中却都能发现他们对天人并生的向往,这种向往又构成他们心论所要直接面对的形上世界。荀、墨、韩、孟对心灵之真有着强烈的追求。荀子提出“治气养心”,并以养心至诚作为心灵之真的实现。相比之下,墨子对心灵之真的理解则更倾向于对真实功利的考量。韩非子的观点与墨子相似,只是他站在法家立场,认为对欲望的因势利导才是追寻心灵之真的正路。孟子则以“浩然之气”作为心灵之真,而这种对真实的理解方式便引申出心灵之善的问题。如孔子追求的君子之德便是心灵之善的表现,而孟子的求其放心更是至善之心的显露。老子和庄子并没有在心灵之真与心灵之善的问题上过多停留,他们更愿意在真实与至善的基础上去探求一处乌有之乡,那便是心灵的所求之美。老子以“贵柔之心”追求着若水的虚灵上善,庄子则用“游心”的状态听任自然。孔、孟、荀、庄对心知来源的问题有着不同见解。孔子和孟子对先天之知格外推崇,荀子更为认可后天之知,庄子则对心灵之知保持着谨慎的怀疑态度。孟、荀、墨、韩对心性善恶的问题有着激烈的争鸣。孟子维护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墨子和韩非子则与荀子相似,他们的思想中都有着性恶意识的影子。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老、庄从“无”的立场批判了“有”的狭隘,老子认为礼义是道德之末,庄子认为儒墨的追求都是有为之心的刻意造作。孔子的起居行状反映出从心所欲的圣人境界,老、庄的高士之风体现出道家游心骋性的自然情怀,墨子和韩非子的适心而行则是他们对自家心论的努力落实。与此同时,七子心论并没有随着秦汉的统一宣告终结,它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国哲学。老、庄心论对魏晋玄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弼用“贵无”之心诠释老子,郭象更用“玄冥之境”诠释出庄子的逍遥之心。与之类似,孔子和孟子的儒家心论不仅是宋明理学探讨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新儒家所没有回避的重要问题。朱熹以把握天理作为心灵不逾规矩的前提,王阳明的“只求诸心”更是孟子精神的一种回归。时至现代,梁漱溟在困境中捍卫着儒家心论,而熊十力则在习心与本心的论述中发挥了孔孟心论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