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语》修养论研究

论文摘要

《论语》在其成书后即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论语》既蕴涵了孔子的思想,也一定程度的承载了孔子弟子以及编纂者的思想和思考问题的逻辑。本文把《论语》作为一部逻辑结构完整的论著看待,全文的论述中不再对孔子、孔子弟子及其他人的言语作刻意的区分,仅仅把这些言论看作从不同的角度对《论语》修养思想作出的阐释或理解。《论语》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典籍,其修养思想的逻辑脉络是完整的,其修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尽管由于历史上朝代变更、社会动荡等外部因素,导致了《论语》的版本及篇章顺序的变化,但《论语》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产生变化。本文通过对“仁”、“义”、“礼”等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加以分析,详细阐述修养主体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以及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论语》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具体行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因此,主体的修养是在主体具体行为中显现出来的,是在修养主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得到验证的。作为修养的主体,其行为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主体自身,另一个是其他人。《论语》的修养思想探讨的就是修养主体与人相处、如何自处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修养主体具体的行为,探究行为背后蕴含的修养思想;从修养的角度分析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处,探究修养过程的始末。由此,在修养主体的具体行为的层面归纳出修养的方法。《论语》是从世事的角度看待人的行为。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是一系列约束下产生的,都有其具体的目的。主体的修养是在主体设立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修养主体既要保证行为目的的道德性,又要保证具体行为的合理性。本文运用过程分析的方法来解析人的具体行为,由此得出《论语》修养思想的逻辑脉络。《论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当社会政治环境稳定时,《论语》的稳固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稳定的传播渠道,确保了处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学习《论语》的机会。由于诠释者的知识背景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论语》对具体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后世对《论语》的每一次新的注疏,都是后人对《论语》的思想的重新梳理,并且是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对《论语》作出的新的阐释。本文通过分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等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修养思想,探究其与《论语》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