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宋元学案》对张载关学的诠释——兼论《宋元学案》的关学观

论文摘要

《宋元学案》是黄宗羲对于学案体运用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宋元学案》厘定、总结了700年儒门发展历程,论定了诸家学术,考证了学派源流和师承,录入众多学者文集语录。与《明儒学案》相比,《宋元学案》则更象是一部不分门户之见的资料选辑,对《宋元学案》中所辑录的思想家的著作和撰的案语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是有价值的,本文试图对《宋元学案》中所辑录的有关张载思想的文献进行讨论,以分析《宋元学案》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以及《宋元学案》所体现的关学观。《宋元学案》对张载学术思想的论定和评析主要围绕《正蒙》和《西铭》、《东铭》展开。《宋元学案》对《正蒙》的诠释主要从天道观、人性论和工夫论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天道观层面,《宋元学案》发展了张载哲学体系中的“气”的概念,赋予其本体论的含义,提出“天地间只是一气循环”,太虚是气氤氲之状,太和是气流行之象,并将“太极”解释为“理”,理气不分,理在气中,并非于气之外另有一“理”。其次在人性论层面,《宋元学案》在“气”论的基础上对张载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气质之外无性”,“性只是气质中指点义理者”,不需分“天地”和“气质”。“气质之性”是善的,不善者不足为“性”,只是“习”。不仅性无有“天地”和“气质”之分,“才情”亦无有“才与不才”的区别。再次在工夫论层面,《宋元学案》将张载所讲的“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心”从认识论和工夫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提出“心之本体”、“身之气朝宗于心”,认为体察万物的首要任务是把握作为本体的“心”,而非张载所讲的穷理尽性。在对《西铭》和《东铭》的诠释上,《宋元学案》所辑录的注解充分反映了其主要作者——黄宗羲的心学立场和其对王学末流空疏学风的批判的学术倾向。于《西铭》,《宋元学案》选取刘宗周之注解,一改往昔学者尊程朱“理一分殊”的诠释路径,反而对大程所论的“仁之体”赞誉有加,但仍有所区别,提出了《西铭》乃是“求仁之方”的观点。对于《东铭》,《宋元学案》不同于以往学者对《东铭》的忽视,再引刘宗周之注解从“心学”角度对张载的工夫加以诠释,张载论“心”是由穷理到尽性,刘宗周论“心”是从慎独到意诚,充分说明了张载与刘宗周所代表的心学工夫论的区别:张载之工夫重在穷索,刘宗周之工夫重在慎独。《宋元学案》还对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的师承、学术传承以及学派衰落之原因进行了所方面的考证。论定关中地区学术,收录张载弟子名录,厘清关学发展的线索,描绘了张载关学七百年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