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孟荀内圣外王观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对孟子、荀子的内圣外王观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能对儒家之精神实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继而能更有效的批判继承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有益成分为现代社会所用。儒家学说可以“内圣外王”一语来概括。孟子、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后两个具代表性的大儒,他们在相异的社会背景下,以不同的理论进路继承和拓展了孔子的理论学说,其内圣外王观正是对孔子仁礼思想学说继承和发展所得来的成果。本文在尊重经典,认真研究原典的基础上,尽量将孟荀之内圣外王之道的逻辑发展进程回复到他们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力图客观、理智地对其思想理论进行分析。原始儒家之内圣外王观,在创始者孔子那里表现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那里,则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而在荀子那里,却是以“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的圣王为高理想的礼学。本文详细阐述和比较了孟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理论基础、追求内圣和外王的方法和途径的不同和相通之处。把孟子和荀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比较,对孟子荀子的内圣外王观做了局部和整体的纵向比较。并综合分析了二者之内圣外王观在理想和现实上的冲突。本文之所以选择孟子与荀子的内圣外王观进行比较研究,其原因在于孟子与荀子分别代表了儒家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条发展脉络以及“内圣”与“外王”的不同形态,两者的结合为确立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孟子和荀子的内圣外王观无论是在其理论基础天人关系、性善和性恶以及对孔子的仁和礼的承传上,或是其修心成圣的途径和外王路径上,从表面看来都是相异相反的。但若将他们的思想学说综合分析一下,我们会有这样的发现: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荀子的以仁义为旨归的“王制”都是把道德心性修养和政治治理揉合在一起的。总之,他们对善的追求和依归,可谓是殊途而同归,终实现了其学说的暗合。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关涉到儒家的价值取向、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形态,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批判地继承其合理的因素,摒弃其糟粕成分,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