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儒家“道问学”传统的新典范——宋明理学观照下的戴震哲学研究

论文摘要

戴震是我国清代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儒家从宋明“尊德性”传统向清代“道问学”传统转变的重要代表。戴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对之前的中国文化和明末以来西学东渐思潮的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是分不开的。戴震哲学重要的范畴是气、理、道、性。气指称阴阳五行实体,是自然宇宙本根的实在,理指称气化流行产生的事物的分理、条理,在人伦日用中则表现为情理、欲理。道范畴则有一个复杂演变的过程,在自然观上,道从“道恒赅理气”的无所不包的高范畴向仅仅指称气化实体与流行过程的范畴演变,即把道范畴所具有的伦理面向从自然观中剔除出去,而在人性论中则保持了“人道本于性,而性原于天道”,即人道与天道的贯通。戴震对以朱子、王阳明为主的宋明理学有激烈的批判,因此,把戴震哲学放在宋明理学的脉络中进行考察,便非常重要。本文认为,朱子哲学的特质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但“尊德性”在价值上优先于“道问学”,而王阳明哲学通过融合吸收佛学思想,主要继承了朱子“尊德性”的面向,是儒学“尊德性”传统的圆成,而戴震哲学则通过消化吸收西学思想,主要继承了朱子“道问学”的面向。本文还认为,朱子、王阳明、戴震的性善论代表了孟子之后证成其“性善论”的三个主要路向,即朱子的“理”理路,王阳明的“心”理路,戴震的“气”理路。同时,对从孔孟以来的理欲(义利)之辨进行了梳理,认为以朱子、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理欲之辨代表了孔孟在义利(理欲)冲突的时候,义(理)对利(欲)具有绝对优先性的思想,主要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立言的,而戴震的理欲思想则主要代表了孔孟注重民生日用、仁政王道的思想,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