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实相与慈悲——以释契嵩为中心的佛教真俗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释契嵩关于儒佛关系、政教关系的思考作为契入点,将佛教真俗关系作为考察重心,结合相关经论以及三论、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的佛法解义思想,力求显现关于佛法思维、真俗关系的内容与特征。之所以这样处理契嵩著作,原因之一是儒者的辟佛言论大多源于未能如实理解佛教作为出世间法和僧伽出世间追求的真实内涵,从而认为佛教的理论及其实践于和谐社会的建成没有益处;原因之二是传统佛教界在思想与实践两方面,都存在执真废俗的偏锋,这两个原因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世人多因对第二种情况的直观感受才发生对佛教的误解。因此,只有努力澄清大乘佛学关于真俗关系的真实思想,才能显明佛教与儒教、佛教与王道政治之间的分歧所在,同时也能从理论上促发佛教家去积极将佛法的入世关怀落实到实践上来,从而改变佛教脱离人群的消极形像,而契嵩也正是通过揭明佛教思维的特征以及空有关系、理事关系、世出世关系的大乘佛学原理,来回应儒者的排佛言论、并强调佛教之于世道人心之意义的。 本文以《实相与慈悲——以释契嵩为中心的佛教真俗关系研究》为题,由五部分构成。绪言介绍了关于契嵩思想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作思路。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契嵩思想得以产生的内、外学背景。第二章叙述了本迹关系、权实关系、真俗关系、理事关系、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等大乘佛学的思想内容,并述及隋唐时期佛教家关于三教差异性的认识,佛教被说为神道设教的文化背景,契嵩道本为一、教迹万殊的三教会通思想。第三章考察了契嵩关于性情关系、心识关系的思考,并主要结合天台学人的批判,揭示了华严与禅宗教学在真俗关系问题上存在的不足,后叙述了联结真与俗的无缘慈悲和佛家的孝亲观。近代社会以来,僧俗两界对真俗关系又有新的思考,所以将对释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学理基础的研究作为本文的代结语,以与契嵩关于儒佛、政教关系之思考形成对照。 本文认为,在成熟的中华文化背景中,佛教的入世关怀其实是通过儒佛关系、政教关系表现出来的,而北宋佛家之所以持三教会通之论,也有依佛出世、藉儒入世的思想意图;由于传统文化界并未真正领会佛教的缘起性空、业力果报的思想,所以依佛教空有之辨而展开的世界观、伦理观、平等观也很难在传统社会发生广泛影响,因此,在强调自由与责任意识、平等观念、环境保护等思想的现代社会,佛教依于性空观的入世关怀有可能被如实理解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