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玄奘与韩半岛佛教

论文摘要

上篇 玄奘的生平与思想第一章 玄奘的生平事迹第一节 早年生活隋开皇廿年(公元600年),玄奘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俗姓陈,名讳。自幼智力、才华出众,受到父辈及师长的夸奖。玄奘十岁丧父。次年,随兄长长捷法师到东都净土寺学习《维摩》、《法华》等经。十三岁时,他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净土寺出家。由于战乱,玄奘与兄辗转至成都,从宝暹听讲《摄论》、向道基受学《毗昙》,又向道振学《迦延》。他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此后,玄奘离开成都,东下扬州等地,从慧休学《杂心论》、《摄论》,至赵州师道深习《成实论》,西行长安,向道岳学《俱舍论》,又从法常研习《摄论》,由是声誉日隆。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奘思考解决的问题。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第二节西行求法的历程唐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过玉门关,越五峰,渡过英贺延碛大沙漠,九死一生,抵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县)。次年,经高昌国、碎叶城等地,又翻越大雪山、黑山等,至迦毕试国。年末,始到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在迦湿弥罗,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率禄勒那、秣底补罗、羯若鞠(?)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师事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因明学、《集量论》等,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37岁时,玄奘辞别戒贤,周游五印,随处问学,特别是到杖林山的胜军论师研习《唯识抉择论》、《成无畏论》、《十二因缘论》k庄严经论》等,获益不少。四年后,玄奖再到那烂陀寺。此时,中观、唯识纷争不已,玄类著《会宗论》三干颂,融合二宗学说。后受戒日王之命,著《制恶见论》,折服顺世派婆罗门的论难。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樊42岁,戒日王清玄奖为曲女城学术论辩大会会主,玄类立“真唯识量”论题,经十八日,无人敢破,玄荚取得胜利,被尊为“解脱天”、“大乘天”,声震五印度。此后,玄类启程回国。 第三节 译经事业 玄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仿45年入46岁的玄癸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类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第四节 对后世的影响 玄类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大唐西域记孔不仅深酗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玄类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唯识哲学 玄劳对唯识学说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学时,在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习唯识两年。回国之前,把那烂陀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及十大论师的注疏共2500颂,统统搜集起来,并揉译成《成唯识论》一书,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同时,他还独创“三境理论”,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 不仅如此,玄类与门人窥基、慧沼等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辗转传到韩半岛、日本各地,创宗立派,娜一时。 2.因明学 玄类游学印度时,曾随精通因明学的论师学习。回国后,译出商揭罗主的《入 ·2·正理论》、陈那的《正理门论》等因明学著作。其弟子们相继弘扬,很有成效,玄类还亲自出面,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可见他对因明的重视非同一般。 3.佛典翻译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癸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帆总体上说,玄类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类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第二章 玄荚的思想 第一节 法相唯识学 1.印度佛学背景 在玄类求学印度之前,印度佛教争论激烈而繁杂,大体说来,佛教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