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文摘要

本文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剖析入手,结合当前的现实,探索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出路。作者认为,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扩展为“泛爱众”的道德理性,后上达天道,完成了道德形上学学说的构建。在孔子那里,孝悌乃为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是“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悌”到“爱人”、从“修已”到“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乎情而入于理,这才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般内涵。必须注意的是,正因为“仁”具有“推己及人”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亲情之爱”和“泛爱众”,又是“爱有差等”的,表现为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后涵盖“天下”、层层外推的“爱”的同心圆的不断推展。 孔子以前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孔子仁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孔子“以述为作”的创造方式以及他以后《易传》、《中庸》的思想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和依据。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创生不已”、“广大悉备”的“天道",亦即“仁道”,而“仁”也就是体现宇宙法则的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性与天道融合的真实内容。“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是人的道德伦理生命所在,更是人真实的主体和真实的生命。在为仁的方法上,孔子“纳仁入礼”,为确立完美的人格世界,由“内圣”而“外王”,找到了内在的途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对于礼具有优先性和决定性的地位,礼反过来只能对“为仁”发挥规范、向导的作用。只有经过礼这道“门”,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也才能成就一种真正完美的人格。孔子通过他的仁学思想发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开启了内在于人心的人格世界,也即发现了“人”,其实质是人的自觉和反思。孔子还以建立“天地位”、“万物育”、有德者治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井然、“天下归仁”的王道乐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发现并实践了“普遍的人间”。 孔子思想的恒常性和开放性为其活转于现代社会提供了条件。在当代中国,孔子的“仁学”思想从自觉地求实现的个人价值体系和主流社会意识,已经转变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潜意识和文化心理习惯的形式,十分自然地存在于国人的身上,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个人价值范导缺失、信仰真空的馗尬局面。经过现代社会的转换,孔子仁学思想能够在解决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失衡、建立理想人格世界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孔子仁学和人本哲学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向人性化方向的“人本管理”的发展,而这也成为孔学在当代“本内圣开新外王”的一个成功典范。孔子还奠定了后世儒学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制约王权的基本走向,但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专制“政道”,却让儒家的政治思想只能艰难曲折地表现为“治道”,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总根源。可以这样说,孔子所构想的“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在今天的民主与宪政的社会里己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对孔子思想应当采取现实的扬弃的态度,将其中的宗法性私德跟社会性公德相分离,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可以想象的理想状态是,文化与制度各正其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关键词:仁;孝梯:礼;人本管理;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