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陆世仪理学思想探析

论文摘要

陆世仪被称之为明末清初之“真儒”,是尊朱辟王、崇实黜虚的民间理学先驱之一,其理学思想侧重于对性与天道的思辨,成为程朱理学由宋明至清代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陆世仪的人生历程,从本原的角度进行形而上的探讨,着重辨析其理、气、性概念,阐明其理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核。陆世仪的人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兼习文武,欲登科入仕,创立功绩;第二阶段,他悟仁悟敬,欲成圣成贤,后来明朝灭亡,他怀着深厚的遗民情结,绝意仕途;第三阶段,他讲学著述,成就后学,并积极抗旱治水,救济百姓,在民间参与实践活动。在陆世仪一生的学术活动中,他的理论旨趣在于性与天道。在天道方面,他主要探究理气问题,提出理本论。他认为理气皆为宇宙本原,理与气始终相合,理在气中但又理先于气。理与气是二物,但又合一,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奠基于所以然与所当然的贯通。所以然是理先于气,是事物之原因或依据;所当然是理在气中,是物物当然之则,二者贯通于事物之本性。本性既是原因,又是一物区别于外物的特性。据此,陆世仪批判了张载与罗钦顺等人的气本论。在人性方面,陆世仪主张性兼理气,气质之性本善。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是二物,但又相统一。义理之性是所以然之理,理一,共相;气质之性是所当然之理,分殊,殊相。二性的同异奠基于理一分殊。统一性体现在:理一总是分殊的本性,分殊总是理一统摄下的个体,因而义理之性是气质之性的本性,气质之性是义理之性统摄下的现实人性。差异性体现在:理一是事物之常理,分殊是事物之变理,因而义理之性是人性之本然,气质之性是人性之实际情况。由此他形成了自己的性善恶观:人性善,物性杂;义理之性有善无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本善。据此,陆世仪批判了王学的无善无恶论以及释氏的虚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