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司马承祯道教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力求对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其生平与背景,思想体系和历史地位三大块。绪论中论述了选题的缘由与意义,以及当前的学术研究概况和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在第一章中,交代唐代道教的发展情况和司马承祯的生平事迹。在第一节中,论述了唐代道教发展的大致情况以及茅山派成为主流的崛起。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司马承祯思想体系的理解。第二节中,首先根据当前学术界关于司马承祯生卒年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确定其为公元647-735年。其次详述了他一生的事迹。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全面地论述了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他有两个修道成仙的理论体系,即“五渐门”与“七阶次”,二者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而后者的理论水平要高出前者。但在两个体系中都贯通着两个核心的概念——“坐忘”与“主静”。此外,司马承祯做为一个道教徒,还为人们提供了具体的修道方法。一方面,他有自己的“炼形”方法论,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服气”养生法。后,我还论述了司马承祯的学问特色。以下具体说明。第二章的第一节是论述司马承祯的“五渐门”修道理论体系,司马承祯不同于先前道教理论家的“神人相别”的观点,而是认为人人皆可得道成仙,并且还需要循序渐进的修习。于是他设计了“五渐门”框架,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渐门从高到低,在理论上论述如何才能修道成仙。从逻辑上讲,这个理论在思路上有许多对老子、庄子乃至佛教、儒家哲学的模仿,但过于粗糙,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差,有修正和发展的必要。司马承祯或许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他的第二个框架,即“七阶次”坐忘得道论。在第二章的第二节中,首先详细地介绍了这七个阶次。第一,“信敬”(或作“敬信”),就是要人们相信又敬仰“坐忘论”,相信它能够帮助大家修道成仙,同时心怀敬畏。司马承祯此处的论证除了交待坐忘论的正面效果之外,还对不“信敬”的恶果做出描述,其说服力更加强大。第二,“断缘”,即表达其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要割断缘业,与俗世脱离,表面上看,他是在否定现实的价值取向,但笔者以为,他的思想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三,“真观”,就是要形成一种超然的智慧来看待万事万物,即“以离境之心观境”,这是之前几个步骤的自然结果,同时对前几个阶次有巩固作用。这个理论的论述,司马承祯用了很多文字,可见其重要。他运用了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逻辑,也借鉴了佛教的止观和定慧学说。第四步,“简事”,就是看透了世事后的选择如何生活,他提倡不过分、适度的原则,有些“中”的味道,他又坚信“不贵难得之货”、不过分饮食等才是对的。第五步,“泰定”,就是能在之前一切修习的结果中坚持“定”,而且是彻底的“定”,始终如一,不偏不倚。这里面有他的主静的思想,认为是“修静之功成”的阶段,即将得到成仙。后一步,“得道”,即坐忘,“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忘”。即使得道这一步司马承祯看来也是有深浅之分的,浅者一朝得道便四处张扬,导致心劳,伤及形体,便不能长生,只有深入的“万物皆忘”才算得上得道。通观“七阶次”体系,笔者以为,它在一些基本原理上与“五渐门”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在框架结构上,还是在理论品质上都高出了一个数量级。在第二章的第三节中,我提炼了司马承祯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概念,即“坐忘”与“主静”。首先论述了他的坐忘与庄子的坐忘的异同,其次比较了他的主静与老子的守静笃。大体而言,司马承祯丰富了这些概念的内涵,而且他的理论服务于他的教义和宗教观,这与老庄是非常不同的。第四节论述了他的“炼形”方法论,他坚信“形神双修”,所以除了坐忘论的“炼神”还要修炼身形,具体的说就是“服气”养生论。而且他始终坚持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章第五节我论述了他的理论特色,他吸收了佛教天台宗的止观理论,借鉴了魏晋玄学的学说,吸收了孟子的心性论,反映了当时三教并立的思潮,但他始终都是坚持道教立场的。第三章简论了他的历史地位,主要有对道教的影响,包括得道成仙理论的贡献和他在道观建制方面的作用。同时,我还论述了司马承祯的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包括文学和琴论两个方面。后,引用后人对他的一些评价来看他的地位。结论中重点强调他的“坐忘”与“主静”,以及“五渐门”与“七阶次”的关系,这两种提法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