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乐记》心性论研究

论文摘要

《礼记》作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乐记》的作年代及作者、音乐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乐记》的心性学说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系统梳理和厘清的问题。“性”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性善、性恶还是性有善有恶的争论也由来已久,但是对于《乐记》之“性”应当如何界定,学界尚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看法。本文对《乐记》心性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探讨,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乐记》的作年代及其作者。通过对各家论据的分析和辩驳,以及对当时情况的推测,认为《乐记》是先秦儒家的作品,其作年代在魏文侯和子思之间而非汉代,很可能是公孙尼子或者其学派的作品。第二,对《乐记》心性论进行系统考察,包括“性”的善恶的界定、心和气的关系、天理和人欲之辩,分析“性”、“心”、“气”、“节”、“情”、“理”、“欲”等重要的心性论范畴,厘清了各个范畴的本意和内涵,并梳了理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乐记》的“性”是无善无恶的至善之性,就其“静”而尚未显发的特性来说是无善无恶的;就其有向善的倾向来说是至善无恶的。心统情性,性为心之体,情为心之用,心之动亦乃气之动,心和气又有相互的影响。心动则情生,情生而得其节则合于天理,不得其节则陷于人欲。第三,对《乐记》心性论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乐记》心性论在先秦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当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它继承了孔子的普遍性的和《中庸》的超越性的“性”的观念,并先发展出了完整的心性论体系,对孟子和荀子的更严整的心性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乐记》是儒家乐教的系统表述,其心性理论是儒家乐教的论证基础,在对儒家乐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乐记》心性论在理路上尚存在着有待理顺的地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都可以看做是《乐记》心性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讨论,本文对《乐记》心性论的产生背景、结构、内涵以及意义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