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原格物致知

论文摘要

“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出现在《大学》,为儒家三纲八目的第一目。历代学者均对格物之法深有备述。经过作者研究,“格物致知“或“格致”,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伦理学上的,认识论上的,还有在神秘主义上的。在《大学》里,它原本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兼带有认识上的意义。经学往往只强调其伦理上的修养意义。理学家们则在注重其伦理学意义的同时,认为它是一种可以“即物穷理“的方法。元朝朱震亨首次使用“格致“一词在其医学著作之中。这个时期,民间亦有以“格物”或“格致”为名的刊物。在明朝,江门心学认为心即宇宙,强调以心体物之法;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则将其在伦理学解释,提出“致良知”。至自明末,徐光启首次提出以“格物穷理之学”,第一次以此对译西方学术;而方以智是第一位对西方17世纪前理科学术有系统入研究的中国人,其称此为“质测之学”。其后,王夫之称之为“格致之学“,而且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对“格物”与“致知”的关系研究得深入的人。至近代,“格致”为英文单词"science"的译词,对此,学者们多有考证和论说,其中尤以郭崇焘与章太炎影响为大。而自民国成立以后,从日本引入的词“科学”日渐取“格致”而代之,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格致”已经基本上淡出了历史舞台。本文以作为传统学术的中医出发,引出“格致“一词,讨论其与“格物致知”的关系,再考察两者的渊源、基础、关系和流变,试图描绘出其意义的三条主线:伦理学上的意义、认识论上的意义和神秘主义倾向,以及其中关系。文中采用历史文本诠释和对比的方法,以时间为经,学派或人物的观点为纬论述。绪言引出论题,第一章为其语义学与伦理学上的解释,第二章为其知识论倾向的论述,第三章为心学与理学上的神秘主义倾向;第四章为观点及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