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在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

论文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正承受着心理危机带给人们的痛苦,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在校初中生。初中生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很多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叫做“心理断乳期”。目前很多教育心理学家都非常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的,在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学生的焦虑状况,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一部分是在对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初二、初三总计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分别评价了8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即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的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结果发现:一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年级差异,即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部分因子,如学习焦虑、自责等得分明显高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二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着性别差异,即女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低于男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另一部分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探讨了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一是内在的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先天素质、性别和年龄。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初中女生由于性腺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常可出现情感冲动、多变、不稳定、兴奋、抑郁等症状。初中生由于性发育逐渐成熟,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在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病等。二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早期教育、冲突、挫折、生活事件和主观自身的人格状态。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持疼爱、信<WP=41>任、鼓励和支持等肯定态度,则容易使个体在与人初次接触时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这种情感的产生有助于个体与人的顺利交往。相反,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信任、鼓励与支持,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于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生活在父母双亡或单亲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比生活在双亲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在成长中可能会遇到更多麻烦。如较多出现对未来担心、被遗弃感、易激怒、孤独、悲伤等消极情绪与个性品质,还常常表现出对学习、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等。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和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初中生遭受挫折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冷漠、焦虑、紧张等消极反应。心理冲突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初中生面对抉择困难时,常常处于心理冲突情境。心理冲突会使他们焦虑、失望、造成心理痛苦,甚至成为出现精神问题的直接原因。生活事件与个体人格类型特征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初中生来说,来自社会、家庭、教师的支持,有助于使其稳定情绪、重新面对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一个对生活事件具有经历、应对教训和经验的个体面对生活事件会有较明确的认识和心理的。不同人格类型特征的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的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属于外向型人格的学生,情绪反应强烈,恢复心理平衡较容易。属于内向型人格的学生,情绪反应深刻而持久,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较长。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如:在学校开设以讲授为主的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配之以个别辅导和团体咨询。以确保在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和进行。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也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并采用正确方式,正确对待这个时期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同时社会也要为在校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氛围、大环境。本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