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当代德国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论文摘要

虽然我国学术界已日益重视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交流还有待于深化。到目前为止,国内介绍德国对中国研究的文章及书籍还不多,介绍其对中国科技史方面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德国在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方面发展速度非常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做出了不少成果。 柏林工业大学的“中国科技历史科技哲学中心”、慕尼黑大学的医学史研究所、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由德国蒂宾根大学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担任编辑并在德国出版的国际性刊物《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等,均为德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作出了贡献。“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这个多领域、跨国界的项目,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典型,它组织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与大学的研究者来参与研究。 德国的中国科技史研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众汽车基金会、德国研究协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重要机构的资助,同时也离不开几位重要学者在其间起的主导作用。维快(Welf Schnell)倡导建立了中国科技历史科技哲学中心;阿梅龙(Iwo Amelung)对中国水利史、中国制图学、物理学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研究;迪特库恩(Dieter Kuhn)在中国纺织史、宋史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并且著述宏丰;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以盐史为主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发表了的大量文章,并参与为数众多的学术组织的活动;文树德(Paul U.Unschuld)在自己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中医古代典籍的翻译。 德国人研究中国科技史虽然不如中国人研究中国科技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依然具有他们自己的特色。德国学者相对中国学者而言更加重视外史的研究,并且善于收集多种文字的资料,其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在中文资料的占有、考证方面均处于劣势,并且由于与中国的交流还不够深入,中国人对于德国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依然知之甚少。事实上,德国的中国科技史研究水平已毫不逊色于西方其他国家,并且在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建制化方面还走在了其他西方国家的前面。可以预测,德国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我们应注意与之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强与德国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