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幸福感的本土心理学研究

论文摘要

幸福感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素质或状况的满意程度。幸福感作为一种人类终极追求的心理活动,自然会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文化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对幸福感的感受方式必然要受到自己所在文化的模塑;另一方面,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考察方式、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也必然陶铸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所理解的幸福感可能受限于他自己的文化框架,而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学家可能透过文化的框架看到的是有限视角下的幸福感。因此,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深入探查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进而在比较与融通中进行幸福感的本土原创心理学研究。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濡染于西方文化。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外部模塑观注重幸福感的外部引动机制的研究,幸福感的认知观则强调认知因素在个体获得幸福感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西方人文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潜意识观从不幸福感的角度切入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的人本观从人类本有的潜能的视角来理解幸福感,而超个人心理学则开始关注精神维度与幸福感的关系。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则相继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虽然目前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是,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困惑和难以超越的局限。主要表现在:1.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回归本心本性的问题;2.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身心统一的问题;3.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处理自我的问题;4.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知情意整合的问题。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中,同样有关于人如何达于内心幸福、安宁、康乐的解释、说明和技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心理学“乐”的思想中。儒家的“孔颜之乐”、道家的“至乐”、佛家的“涅盘之乐”中都用“乐”来表明一种人生美好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具有以下特征:1.“乐”是源于境界不断提升后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2.“乐”是知情意合一的整体性结构,在三者之中,情感因素是将三者整合成整体的决定性因素;3.“乐”是个体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后才能获得的情感享受。“乐”代表了中国传统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解读视角,而西方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则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方式。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前者注重幸福感的应然诉求,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幸福感的实然描摹;2.前者重在对幸福感知情意合一的心理状态进行解析,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幸福感进行知情意分离式的说明;3.前者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纵向提升的意蕴,而后者则彰显西方文化注重横向比较的色彩;4.前者强调幸福感是由“心”而生的内求性特征,而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幸福感外部引动的外求性特点;5.前者认为个体幸福感的高层面是以超越自我的限定为标志,而后者则在幸福感的研究中一直把自我作为幸福感坚实的基础。对西方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对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的探查与梳理,主要是想弄清楚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的根源性的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幸福感理论才能真正对中国人的幸福感进行有效的描述、测量、干预和引导。以中国传统心理学“乐”的研究结论为基点,以西方的幸福感理论为参照,初步将建构的幸福感理论称为“主体幸福感”理论。主体幸福感是个体通过体认天道而获得的安然舒适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着个体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主体意识(主要是情感意识)不断完成与实现过程中而获得的内部情感体验;且这种体验具有层级性的特点。主体幸福感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是一个在追求身心之安然舒适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之间相和合的过程;是以个体内心本有的情感为出发点,不断实现情感超越的过程。个体的幸福感从低到高依次为:己和幸福感、人和幸福感和天和幸福感,三个层面向上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内在情感。主体幸福感理论模型是以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为参照,以中国传统心理学关于“乐”的思想为理论生长点,建构出的本土幸福感的原创性理论。这种理论性的建构只是对中国本土幸福感理论建构的一种尝试,也希望能有更多本土原创幸福感理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