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历史建模研究

论文摘要

选择生活质量、资源、资本、劳动和社会力五个参数,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模型。模型中不同符号的配比,对应着经济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揭示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全资源发展模型为基础,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演绎研究了资源与社会形态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时序的规律及其本质原因。通过经济社会形态的时间分段实证研究,揭示:在农业经济社会中,与再生资源相关的天文学和地学得到优先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非再生资源相关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得以勃兴;进入工业经济社会后,物理学和化学明显地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主力。对模型进行演绎的结果表明:实证研究揭示的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受控于人类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若干种方式的选择。自然科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充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不是从20世纪开始的。通过对模型的演绎和对数千年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史的考察和推导发现: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自然科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是先导性的。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进步的不同时期,却表现为迅速进展和相对衰退的交替,这也是事实。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察和演绎,不但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也揭示出科学能否推动经济活动新方式的出现,直接地影响到科学知识的进展或衰退。模型还揭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诞生与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制度较早的完善有关。中国农业社会过早地建立了较高的社会力,致使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经济活动的新方式的出现,必须下调社会力数值,然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社会力数值必须提高,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国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因而没有产生发展近代科学的经济需求,近代科学的诞生更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