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区域货币资金分布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如何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取决于资金积累能力,取决于引入外部资金的能力,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分布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差异的扩大会进一步加深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区域金融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就是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的反映。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论证了我国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状况及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区域货币资金分布均衡的对策,目的是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首先对区域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两类,一是平衡发展的思想,二是适度非均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发展诸多理论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并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非均衡区域突进战略。1992年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区域发展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 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区域货币资金的分布现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是经济发展由东部向中部到西部阶梯式减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平衡的反映。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上市公司数与筹集资金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利用外资额这五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第三部分,剖析了我国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不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某些方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呈明显的不协调性。我国采取了“一盘棋”的金融政策,对所有区域一视同仁,使得政策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消除“经济分割”。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完善,抑制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发展,资金难以有效形成,导致中西部地区的货币资金大量外流。不发达地区的贷款的增加没有能够转化为该地区的存款,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发达地区。 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我国区域货币资金分布不均衡的对策。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在明确国内区域货币资金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可区域化的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给予中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支持的同时,应积极着手建立和完善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业必须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中西部地区金融防范风险机制,这既能保证了金融业的安全,又可发挥对货币资金分布进行调整的有力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