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其适用性

论文摘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许多新现象,特别是6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之间大量的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再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均认为国际贸易应该大量发生在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国家,这些理论对解释南——北贸易较为有效,但国际贸易的新现象表明,国际贸易可以大量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而且进行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的贸易。这些新现象迫切需要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许多经济学家在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上(即完全竞争假设)。他们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会得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不同的结论。他们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条件,对国际贸易的成因和贸易利益的分配做出了新的理解。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克鲁格曼、兰开斯特和迪克西特等人先后发表了关于存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论文,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些研究里,不完全竞争不再被看成例外,而被视为世界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建立在规模收益和不完全竞争上的新贸易理论,一方面赋予“贸易利益”定理的证明以新的内容,强化了自由贸易优于闭关自守的传统结论。因为除了传统理论所揭示的比较利益外,进行国际贸易还能促进规模经济,使本国的消费者拥有以较低价格对同一商品不同种类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常数规模经济的背离使市场本身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境地。这种次优的境地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够实现,所以适当的政策干预或许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从而使自由贸易政策失去其最优的地位,也为一些情况下的适度干预和保护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支持,出现了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WP=3>二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对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新贸易理论及其政策结论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我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本篇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先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不完全竞争下的新贸易理论及其政策结论,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文章还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在导论部分,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了一个扼要的回顾。首先,文章简要阐述了从斯密到李嘉图再到赫克歇尔——俄林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无论是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还是要素禀赋说,自始至终贯穿这三个理论的是其基本假设—完全竞争假设。随后,在放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次要假设的情况下,文章又对新古典贸易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虽将古典贸易理论延伸到多个国家、多个部门和多种要素,但它仍延续了古典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仍以比较利益分析贸易成因和贸易利益,因此在本质上还是沿袭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成本学说,还是属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范畴。文章的第二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重点分析了几个典型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模型。继导言介绍了传统贸易理论后,本章首先从三方面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做了较为详尽的总结。第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新现象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例如里昂惕夫之迷、产业内贸易等。第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假设条件上有局限性。首先,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完全竞争假设,它们假定商品、劳务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商品的成本等于价格,因此很容易根据两个国家间商品的成本比较,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其次是关于技术因素的假设。传统贸易理论中一个仅次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关于技术的假设。李嘉图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赫克歇尔——俄林也很少注意技术的变化,更没有将之看成一个独立的因素。事实上,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贯穿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全程。另外,<WP=4>传统贸易理论也假设不存在规模经济,不存在报酬递增或递减的现象,这与社会化大生产,尤其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实际是不相符的。第三、传统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局限性。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贸易成因时,主要用供给分析的方法,如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分析等。事实上,在国际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一起决定商品买卖的数量和价格。随后,文章从对传统贸易理论基本假设的放松入手,着重介绍了几个不完全竞争的基本模型。首先将古老的古诺双头垄断模型扩展到两国之间,建立起拥有完全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两个规模大小、偏好模式以及技术水平都相同的国家,在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时,加上运输因素,可以形成相互倾销。但是,只研究单一产品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是不够的。本文又引入新张伯伦模型和霍特林—兰开斯特模型,通过对消费偏好函数和消费补偿函数的分析,说明了水平差异化产品间的贸易问题。最后,本部分提出了纵向差异化产品的问题: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产品垂直差异的模型,我们可以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