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基于人性需要视角的中国消费潜力研究

论文摘要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首先要知道消费潜力在哪里,因此,消费潜力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学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学界对消费潜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潜力的总量估计和开发机制两个方面。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从经典消费函数开始,以收入的变化作为预测消费潜力的唯一指标,后来很多西方经济学者将收入这个指标变形为即期收入、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和收入不确定来预测消费潜力。尽管这些消费理论都在各自既定的前提下揭示了收入与消费的一般关系,但都没有能够清楚地解释在一个充满“需要”的经济社会,为什么满足需要的消费需求会经常低于满足需要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说,为什么多余的消费能力不能转化为消费需求,有消费能力的群体的需要为什么会不足?国内学者大多也是从收入指标及其变形来研究消费潜力,进而提出了很多旨在提高收入来刺激消费的政策建议。但现实情况表明,当人们生活水平满足温饱并迈入小康阶段后,通过提高收入来扩大消费的政策大多缺乏效率甚至无效,这可以从我国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以及低于同期的绝大多数国家得出结论。随着行为经济学科的兴起,行为经济学开始引入“意愿”(即人性需要)这个与消费有关的心理变量。行为经济学指出,消费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人性需要密切相关。当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消费常常受到人性需要的制约。同时,人性需要随消费者群体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已经是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事实,区分不同群体人性需要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可以使开发消费潜力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然而,由于微观数据的缺乏,国内关于人性需要的消费潜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人性需要研究的成果更为鲜见。鉴于国外学者对消费函数理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和国内学者对消费潜力开发研究的片面性,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微观视角—人性需要,补充行为经济学对消费与人性需要关系研究的不足,修正传统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偏差。从人性需要视角研究消费潜力的开发,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对消费的定义一致,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起点范畴一致,与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出发点一致,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发方向一致。论文主要依据人性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这一理论支点,围绕人性需要的满足是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研究。全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问题与思路、研究框架与方法、研究贡献与价值;第二至第七章为J正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消费不足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包括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理论支点的构建,包括第三章;第三部分运用人性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理论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包括第四、第五和第六章;第四部分是未来15年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包括第七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及重要观点如下:第二章首先在国内学者对“中国消费不足”问题存在争议的基础上界定何谓“消费不足”,然后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及成因,最后分析我国政府消费的现状及影响。第三章首先对人性需要与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中的意愿进行替换。然后对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三个变量之间的四种关系进行分析,分别是人性需要与收入的关系,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消费与人性需要的关系,以及消费、人性需要与收入的关系,进而指出消费对应的是需求,消费潜力对应的是人性需要,并引出消费潜力的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性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低收入群体无收入但有需要的消费潜力;中、高收入群体有收入但缺乏需要的消费潜力。进一步说,在不受货币约束的假设前提下(指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能够保证消费,但消费需要不足),享受需要不足和发展需要不能满足与消费潜力的关系;在去货币化后(指没有收入或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民生工程保障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第四章首先对人性基本需要进行界定,接着论述人性基本需要满足的标准,然后研究基本需要的消费现状和基本需要满足的理论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基本需要的消费现状与基本需要满足的理论消费水平的差距来估计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来自于满足生存水平和满足体面生活水平的消费,由政府的民生工程来保障,以2010年为基期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为4564亿元。第五章首先对享受需要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享受需要的消费内容和享受需要评判的经济标准和道德标准,并以双重标准作为鼓励享受需要的底线。然后从人的微观生理和心理来分析享受需要的消费载体。最后通过对享受需要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与发达国家享受需要的市场开发程度相比较,估计我国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中等收入群体的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来自于鼓励符合经济和道德双重标准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通过创造消费需要和创造消费者,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以2010年为基期的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为111,654亿元。第六章首先是对发展需要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接着分析发展需要的消费现状,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发展需要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估计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是从居民和政府两个方向来估计的,以2010年为基期,估计高收入群体外流的教育消费潜力是1000亿元,估计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消费潜力是6500亿元。第七章首先是对未来15年中国消费率的估计,分别是一般情形:没有提振消费的新措施,令消费潜力自然释放,那么未来15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还将继续下降,从2010年的居民消费率0.35降低到0.29,使中国严重依赖出口和政府投资主导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得不到改变;政策情形:充分实施已宣布的促进消费的措施,如果按照政府预定的7%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调整居民收入份额和居民消费倾向,未来15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估计达到0.47,仍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开发情形:超越当前议程,从人性需要的满足来开发消费潜力,由政府民生工程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按照发达国家享受需要市场的开发程度来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享受需要以及高收入群体外流教育消费的回归和政府加大教育支出来满足发展需要,未来15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估计可以超过0.60,进入这一门槛后,我国消费率就可能与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相当了。最后分别针对基本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提出三种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与开发举措。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从人性需要的满足指出了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和估计了三种需要的消费潜力的容量,为政府制定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思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