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利率与经济稳定

论文摘要

导言部分。从政府宏观经济职能的角度,将利率的基本功能概括为:资源配置功能、稳定功能、收入分配功能、指示器功能。研究利率与经济稳定的目的,一是揭示利率因素对经济稳定的影响,二是探讨利率调控问题。 第一章,对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方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里,我国对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调整利率总水平、活化利率结构、推行浮动利率制度、完善利率体系、培育市场利率、实行基准利率制度等。但这些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并且严重滞后于其它方面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制利率的存在使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又不能体现价值规律,结果造成利率机制缺少弹性、实际利率过低乃至经常出现负利率、利率双轨制、利率结构紊乱等弊端。进一步改革利率管理体制的方向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即由国家控制基准利率(一般为再贴现率),其它利率则基本放开。具体到利率管理体制,利率市场化就是要求由管制利率转变为间接调控利率,即通过贴现率和调控货币供给量间接调控市场利率。 第二章,考察西方国家间接调控利率的理论、利率抑制与利率深化理论,以及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政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参考。间接调控利率的理论依成熟程度可以划分为三种。其一是凯恩斯的间接调控利率理论。凯恩斯认为,市场利率是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点决定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从而整个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而货币供给则是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和控制的。由此,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量间接地调控市场利率。其二是新古典学派的间接调控利率理论,即借贷资金供求论。这一理论认为,市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的。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而可贷资金的供给则与利率正相关。由此,货币当局不仅可以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间接调控市场利率,而且可以通过制定官方利率,以及变动国家债务的数量、形式和期限等,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其三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间接调控利率理论,即IS-LM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市场利率是由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在以收入为横座标,利率为纵座标的座标系中,IS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LM则是一条向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