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初探

论文摘要

产业结构转换是指产业结构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演进。伴随着结构的演进,经济总量不断地扩张,实力在增强。但一定的产出总是以一定的投入为前提,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结构转换的过程。结构转换是目标,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动是基础和前提。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这就是结构转换理论的基本思路。 据此,本文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1953年中国正式开始工业化进程,进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即产业结构的转换。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将结构转换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1978年。 在该阶段,结构转换的战略重点为重工业。重工业年均增长13.8%,而轻工业只为9.28%;重工业占工业产出比重由1952年的35.6上升到1978年的56.9。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政治动乱的破坏,重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三年“大跃进”和1967、1968年两次大的波动。 重工业优先增长源于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优先发展轻工业完成工业化;另一种则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工业化。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发达的重工业则为工业化完成的主要标志。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工业化初期就可以建立起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这将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一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但重工业建设所需投资大,周期长,必须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投资主体才能承担起项目开发建设的重任。而发展中国家,不但经济落后,而且市场也不发达,缺乏进行重工业投资的市场主体,因此只能由政府集中资源按计划配置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资源的计划配置便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重工业优先增长决定了重工业是资源配置的重点。但由于重工业对资源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为支撑其增长,必须动员大量的资源向重工业投入。这种资源需求决定了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率。同时较高的重工业比重也要求保持一个相应的积累率,以使重工业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避免积累率过低,给重工业生产能力带来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均要求保持一个较高的积累率。在重工业项目开发建设上,国家曾采取大中小并举,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的方针,通过“全民大办”和兴办“五小”工业的方式推进重工业建设,导致项目建设小型化,企业生产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重工业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由农业提供,农业的积累能力制约着重工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提供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的数量。由于重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在同样的积累水平下,同轻工业相比,所需劳动力较少,而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为低下,向工业提供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与中国农业的生产率水平是相适应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