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邓小平改革观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论文摘要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孕育产生了邓小平改革观。改革没有止步,对邓小平改革观进行系统研究就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的出发点。邓小平改革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多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根本性的理论贡献,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独特视角。全文由绪言、正文五章和结语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言,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缘由、理论综述、研究的主题的界定和深化的方向、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等。第一章,引入邓小平改革观的科学体系,引出中心论题。我们把邓小平改革观概括为必然论、本质论、方向论、风险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基本上按照“为什么改”、“改什么”、“如何改”的逻辑顺序展开,其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面,对经典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已经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逻辑严密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对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有制与分配制等问题的探讨,构成了邓小平改革观的经济学内涵。第二章,《必然论》,讲的是邓小平改革观的立论依据。横向看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纵向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纵横交叉定位中国,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三个依据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必须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旧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所以,必须改,不改革,死路一条。《必然论》回答了“为什么改”的问题。第三章,《本质论》,讲的是邓小平改革观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革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一致。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这是生产力标准的发展,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改革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思想和生产力理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论》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回答“改什么”的问题。第四章,《方向论》,讲的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及其目标。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首先碰到的理论问题就是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其次要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然后还要涉及到所有制和分配制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创新,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卓越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破解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世界性、世纪性难题。《方向论》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回答“改什么”的问题。第五章,《风险论》,讲的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风险及其对策。我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是权力关系的调整。一个经济关系,一个权力关系,这是两根社会神经末梢,捅到哪里哪里跳。中国改革关系到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再分配,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因而邓小平一再强调“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风险的内容是什么?如何防范?如何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这些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邓小平改革观的重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实际上,《风险论》回答的是“如何改”的问题。最后是结语,阐述邓小平改革观的政治经济学贡献、对30年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对深化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