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企业转制前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来的,但从理论上讨论该问题,使用“国有资本流失”概念更合适。企业转制是经济转型的微观表现,且国有资本流失大多都与企业有关。所以,本文以我国企业转制前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国有资本流失的规律性。 研究我国企业转制前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所需依托的重要理论有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转型经济学,对这些理论中与本文密切相关的部分进行回顾和评析是必要的,通过这一工作,本文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深刻的,也吸收了这些理论中有益的营养。我国理论界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已有研究针对性和现实性都很强,但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了弥补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本文的创新之处也主要体现以下工作及结论之中): 第一,根据时代发展和理论研究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国有资本流失”概念,主张用“国有资本流失”概念取代“国有资产流失”概念,并对“国有资本流失”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 第二,本文认为,国有资本流失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的集中反映,对国有企业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转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防止或减少国有资本流失,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因此,本文将国有资本流失与现代企业制度联系起来分析,探讨了防止国有资本流失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为此,本文拿出一定的篇幅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理论界定。 第三,本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将国有资本流失区分为建制前的国有资本流失、建制过程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建制之后的国有资本流失,分别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后三个阶段的国有资本流失的表现、机理进行了理沦探讨。 第四,本文本着向前看或着眼于未来的态度,不对所有国有资本流失现象开出“药方”,仅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之中和建制之后都存在的两种国有资本流失类型(“内部人控制”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和资产重组失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进行重点讨论,并对资产重组失败问题的讨论独立成“提高资产重组成功率的对策研究”一章。 本文得出的重要结论是: 在建制前,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领导再到企业员工各个层次的岗位上都充斥着能力差的人。即使是能力强的人,也会在客观上有力使不出。即使创造有力使得出的环境,也会在主观上有力不愿使(偷懒)。承包制、租赁制只能解决短期激励,不能解决长期激励。在产权上,建制前存在国有资本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等问题,而最主要的问题是产权主体保护产权的力度没有到位,也无法到位,从而制造了无数个使国有资本产权被“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 在建制过程中,国有一资本产权“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却又由于建制增加了新的“空隙”,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建制过程中形成的公司制企业既制造了“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又形成了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建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是体制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在建制之后,由于产权主体保护产权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成本等)始终大于零,国有资本产权被“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此时的“空隙”已大大减少和缩小。在建制之后,在许多领域一担发生国有资本流失,往往伴随着“私人资本流失”。 总之,国有资本流失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少。国有产权私有化只能将国有资本流失转变为私人资本流失,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减少国有资本流失的根本措施是尽快建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