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武汉城市圈”与“大北京”经济发展的比较

论文摘要

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市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石。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特征,这种“诸候经济”模式深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一个行政区大到一个省,小到一市县,在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区域行政壁垒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导致要素流动与进入成本偏高,致使区域资源要素不能顺畅地流向优势区位——大城市整合,由此造成了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近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环保污染以及市场过度竞争等众多问题。鉴于上述问题,围绕大城市、建立密集的都市圈应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一种现实的选择途径。都市经济圈从理论上讲,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也表明,都市圈的形成是城市化向高端发展的必然结果,21世纪的城市化趋势就是一种城市圈运动、城市带运动、城市群运动。 在我国建立都市经济圈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还可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标。在政府和理论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东、中、西部各主要经济区都加快了都市圈建设的步伐。在方兴未艾的都市圈的建设热潮中,珠三角、长三角和大北京地区始终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至于哪一个区域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是当前各方争论的一个热点。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以武汉为中心的都市密集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川中和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四大一级都市密集区菱形对角线交会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九省通衢”)、广阔腹地(辐射周边广大华中地区)、优越的水土光热能(源)等自然资源组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裕的人力资源供给,也使其最有条件硕士学位论文一和可能继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密集区之后,成为全国第四大都市密集区。 有关如何建立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的辐射力,存在多种观点的交锋。将现阶段将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立足于湖北,以武汉为中心拉动周边八市的发展,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正确思路。在建立城市圈的过程中,必须要参照其他都市圈的建设经验,以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因大北京作为我国的第三极,在产业特征、所处区位、资源状况、科教潜力、发育程度和面临的机遇和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共性。故本文以大北京为参照,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在比较时,本文首先从整体上对两者进行一个探讨,分析大北京在经济协作中的特点,找出武汉城市圈作为潜在的第四极,与第三极的差距在哪里,以形成一个总体的判断。随后,从培育核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出发,分别对1997~2002年武汉和北京、天津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科技促进作用等几项经济进行比较,指出了武汉作为核心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的优势、差距和对策,以促进武汉龙头作用的发挥。 在将大北京与武汉城市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当前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存在的机遇和困难,并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定位和产业的梯度分工,提出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来推动城市圈的构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模式,真正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体制创新一体化和招商引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