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论文摘要

对一个国家来讲,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解决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经验证明,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中小企业的发达。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展中小企业是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先天性不足,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十分低下,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理论界、实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又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下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金融运行效率低下,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点所致。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银行竞争不充分、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畸形”发展、政府金融政策存在扭曲、中小企业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产生“贫血”现象。通过改革、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对于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金融方面来讲,金融业是专事经营货币资本的行业,是通过对实质经济的服务来提高实物经济的配置效率,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金融结构不合理,机构不完善,体系不发达,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金融制度改革的落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我国是以银行制为主的国家,企业的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但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时,金融机构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并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予以配置,存在所谓的惜贷现象。对惜贷现象深层次追究就是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效率。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体制转换缓慢,原有的计划经济下银行体制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信贷政策主要是立足<WP=4>于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等有限的优良客户,信贷资金集中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以及上市公司。银行系统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银行系统贷款管理目标过严,造成基层行“惧贷、慎贷”心理。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新的不良贷款,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贷款终身责任制,要求实现新发放贷款100%按期还本付息,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行不敢贷、不愿贷思想,抑制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银行系统为加强管理,将贷款权限上收,基层行贷款权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企业信贷主体缺位,申贷无门。在贷款审批上手续繁杂,工作效率低。信贷权力的上收,对应的是贷款审批环节的增多,与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需求急、频率高的特点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为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体制与规模的不对称性,同大企业相比,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监督费用大,与其趋利性相左。中小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资产负债率较高,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再加上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最初设立的思想和政府制定的股票市场的政策法规,主要是为大型企业融资设置。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有着过高的进入“门槛”。从企业方面讲,许多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发展前景不明。部分中小企业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事件时有发生,致使部分银行畏惧向中小企业贷款。部分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方面不到位。许多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并且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中小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融资效率,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金融支持是解决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有效办法。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金融创新、市场开放和减少传统体制管制、通过竞争来培育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加金融交易透明度和信息完全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显然,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对我国利用金融政策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不无借鉴意义的。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首要一步。本文主要探讨的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带有综合性,涉及到许多方面。本<WP=5>文解决问题主要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入手,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上,以疏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方式和手段出发,提出建立新型的银行市场体系,增加信贷市场的竞争主体,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证券市场体系、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中国这个以银行为核心、间接融资为主要手段的国家,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要解决对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会选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