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价格是弹性的还是刚性的,即价格调整是即时的还是滞后的。然而,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究竟是哪一种理论的结果,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从未停止。本文的主题并不是去论证或推翻哪一种结论,因为每一种理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产生的。当条件发生改变之后,结论的对错就不是结论本身的问题,而是理论前提问题。因此,由于经济活动的条件在不断变化,本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实证的方面,把注意力集中在货币政策效果受到限制的各种因素上。对货币政策效果制约因素的分析就是为提高货币政策的运行效果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国货币政策改革提供合理化建议。 本文在揭示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剖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在对中国货币经济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判断;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回顾,对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梳理。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局部有效;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里是无效;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是完全理性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新制度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则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同。人是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的,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这些都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有很大影响。帕廷金的货币超中性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膨胀比对付通货紧缩更有效。 第二章是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担负起中央银行的职责开始实施货币政策以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作为货币政策分水岭,1984—1997年中国经济运行主要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政策总体目标是对付通货膨胀。之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各项措施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主要目标转向对付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