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

论文摘要

本文的任务是弄清楚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实际上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攻读原文原著,弄清原旨原义,做到原汁原味,以“复原”出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产权思想。1.主要内容本文共分7章:第1章“阶级人假设”。“阶级人假设”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前提性假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文中分析了经济人的提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提出应该分别从人的自利程度、理性程度和经济偏好程度三个维度来完整理解经济人概念的观点。在马克思的阶级人假设分析中,则完全按照马克思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分别从“哲学层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到“经济层面: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再到“资本主义经济层面:阶级人”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为后面的具体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第2章“阶级分析方法”。从方法论角度看,阶级人假设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最具产权特色的方法。可以把阶级关系看作是产权关系中的一种特例。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就是阶级权利之间的博弈。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行为的外部性十分明显,但却无法“内部化”,科斯定理无能为力。阶级人经济行为,最具特色和最有意义的是阶级人对阶级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在阶级利益博弈中工人阶级从生产性质上来根本解决分配问题的努力。阶级人所追求的目标中的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第3章“产权一般”。西方产权理论源自于对“外部性”的关注,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则是起源于对所有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标志性概念是所有制或所有权及其“权能结构”,西方产权理论的标志性概念是产权或权利及其“权利束”。区别和比较权能结构与权利束有助于对产权的准确把握。本章对两者本质含义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对产权的本质进行了分析。马克思的产权起源和演进理论是唯物史观在产权问题上的具体化。本章还分析了马克思的产权演进模型和他的“经济力界定产权论”。认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交易需要花费资源,制度需要支出成本,并从多方面分析过今天看来属于交易费用的种种耗费。第4章“资本产权”。资本产权的实质始终是资本权利对劳动权利的侵蚀,而不是这一资本对另一资本的权利。马克思以生产力发展阶段为线索,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对资本产权侵蚀劳动产权的过程作了分析,对“资本初始产权的形成”(原始积累)和“资本产权的自行强化”(正常积累)机制进行了研究。马克思不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根源于契约的不完全,而认为在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内在生产力,成了资本对企业行使控制权的根据,而剩余索取权本质上是对剩余价值的要求权,平均利润的形成则进一步表明了资本产权的阶级总体性质:不同的资本家集团都在按同一个利润率水平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第5章“劳动产权”。劳动力买卖导致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以一次性价格购买了劳动力的长期权利;又以一个价格购买了附着于劳动力上的一组权利,掌握了对劳动力的“剩余控制权”。工作日的划分硬化为一种模式,在规定了M是资本家产权的同时也规定了V是工人产权的上限。这就决定了工人不可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剩余”。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力产权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对资本的隶属也由形式上的隶属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二律背反”是个重要命题:工人具有正常工作日的产权,资本家拥有延长工作日的产权,权利同权利相对抗,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定理”。“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第6章“土地产权”。土地产权本质上是土地生产关系的反映和表现。文中分析了马克思关于土地产权权能的统一和分离问题。地租是土地产权的基本实现形式,地价是以地租为基础而产生和被决定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取得了“纯粹的经济形式”,地租被资本化了。土地国有化是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的重要组成,他认为“甚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点来看,土地所有权也是多余的而且有害的。”本章还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土地产权思想作了比较。第7章“阶级、产权与社会和谐”。和谐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和谐社会是不同阶级、阶层、群体“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与其成员构成相适应的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公平正义的财产权基础:一是对财产权利和财产自由的有效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二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财产权利的适当限制,保障社会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维护好社会和谐的“安全阀”。2.主要观点对阶级人的人性判断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前提假设。在认识论意义上,马克思关于“现实人性”有诸多判断,但在产权学说的方法论意义上,马克思的最直接人性判断就是阶级人假设。马克思对产权的理解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阶级人假设与劳动价值论假设的结合是其产权学说倾向于劳动阶级利益而批判剥削阶级行为的理论原因。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主要研究方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的方法论,以此为基础,他还有很多具体的研究和叙述方法,但阶级方法是马克思最具产权特色的研究方法。他鲜明的阶级立场、明确的阶级界限、锐利的阶级眼光,假之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是他的阶级产权思想既有革命性又有科学性的方法论原因。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的体系是一种“内在的自洽”。逻辑体系完整性问题是马克思产权思想常常被质疑的焦点之一。马克思的阶级产权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但一方面,马克思并没有留下一个刻意构造的明确表述过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这个体系总体上是服从于其广义剩余价值理论体系的。马克思并没有产权理论的专门著作,其产权思想是分散在其他相关著作当中的。但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散置性”并不影响它的内容的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因剩余价值理论本身是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散置其中的产权思想无须刻意构造逻辑体系也自然是“自洽”的,不过这个逻辑体系并不是马克思本人明确指出过的,而是需要后人去体验、研究、提取和把握的。马克思产权思想和西方产权理论各有自己的经济产权和法律产权思想但侧重不同。马克思产权思想以其独特的所有制理论为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占有核心位置,所以,对产权实物载体的归属马克思十分关注。法律上的产权被看作是由基本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因而处于次要地位,对此,马克思虽有精辟论说,但并没有进行更多的研究。而西方产权思想产生于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即在既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对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研究,故而更加关注附着于实物载体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行为关系。所有权“权能结构”与产权的“权利束”,是马克思产权思想与西方产权理论的两个“标志性概念”,内容不尽相同。马克思对不同产权命题的关注程度取决于这些命题与阶级产权关系的密切程度。马克思从其阶级方法的独特视角,在与剩余价值有关的范围内观察研究了现代产权理论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外部性、风险或不确定性、产权、激励、交易费用、剩余(剩余劳动的控制权和索取权)、产权界定、产权变迁、不完全契约、企业组织等,贯穿于其一系列产权思想之中,得出了有利于劳动者而不利于剥削者产权的结论。马克思没有兴趣研究劳动者的“偷懒”和“道德风险”(如破坏工具等)问题,也与他对这个问题看法的阶级视角有关。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产权结构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微观基础,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结合使用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懂得为什么会发生社会革命的人,当然也最懂得怎样的社会才最稳定、和谐,马克思的关于维护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基本利益和“社会安全阀”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3.创新点(1)提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阶级人假设。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前提。我国经济学中也有关于经济人、理性人、社会人、历史人、道德人等的说法。本文在反复研究和鉴别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产权思想中的阶级人假设。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阶级性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方法论意义上把“阶级人”看作马克思产权思想中的一种人格假设,却是本文的一个新尝试。本文还提出应从自私程度、理性程度和经济偏好程度三个维度理解经济人,而社会上流行的把经济人等同于理性人、认为利他和为公“不理性”的解释似欠妥当。本文对马克思阶级人假设的论述中采用了从哲学层面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到经济层面的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再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人是一种阶级人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是对马克思人性假设的一个新的探索,从方法上也符合马克思的分析逻辑。(2)给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逻辑框架。对马克思产权思想有没有逻辑体系,有什么样的逻辑体系,各说不一。本文以马克思阶级人假设为基础,试图把马克思的各种产权思想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这就是本文概括并称之为“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的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就是从马克思的阶级人假设→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产权一般”→“阶级产权特殊”(资本产权、劳动产权和土地产权)→产权制度总体归宿。全文以阶级性为红线,一以贯之,这是对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析到综合方法的实际运用。(3)对马克思和新制度的不同产权思想的明确把握。在新制度和马克思的两种产权学说里,同样的术语的所指常常大相径庭,对此,文中多有涉及,有的则进行了较为深入、详尽的比较。如同为“剩余”,前者指的是“契约剩余”、“合作剩余”等,后者则指“劳动剩余”;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属上,前者认为是归有利于解决“资产虐待”和消除“偷闲”激励的一方,后者则指出由于“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剩余必然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关于价值决定,前者奉行的是“产权价值论”,认为价值大小决定于附着于物品上的产权束的大小及其强度,后者则主张劳动价值论;在产权界定上,前者提出由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行使权利界定职能,后者则坚持“经济力界定产权论”;“科斯定理”主张通过“内化外部性”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劳资对抗中阶级利益的对立无法“内化”,“马克思定理”主张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西方产权概念的标志性内容是“权利束”,马克思所有权概念的标志性内容是“权能结构”,权利束这个“复数”概念不同于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这种“纵向分离和统一”的“权能结构”。如此等等。(4)把阶级分析落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阶级方法与社会和谐并不矛盾。和谐是“和而不同”,和谐是“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兼和”,和谐是包含着差异、矛盾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和谐不是没有差别,更不是抹煞矛盾,回避分歧。本文认为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与“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方法上是一致的,同时指出了阶级分析还是阶级合作、工农联盟、统一战线以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凝聚力量的思想方法基础,并从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和谐的传统文化基础(“和而不同”),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中初期经济暴风骤雨般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激化问题的提示等,多方面地阐述了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