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的视角

论文摘要

本文先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分类综述,主要分为产业经济学失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再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也分为两个方面:产业经济学与就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再从经济数据的分析入手,针对我国1992-2012年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用就业弹性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两个指标,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就业的影响和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与趋势,一方面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且为负,另一方面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平衡,尤其是第一产业,远远超过国际标准水平,劳动力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更多的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未来我国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再对比这期间三次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情况,发现第一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然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三条假设,第一,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具有双重效应---创造效应与破坏效应;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就业也具有双重效应---创造效应与破坏效应;第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会抚平产业结构对就业的破坏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破坏效应会减弱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从而通过两个计量经济模型---一个是关于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资本有机构成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另一个是关于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资本有机构成虚拟变量,以及资本有机构成虚拟变量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交叉项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对这三条假设进行验证。计量分析结果完全符合这三条假设。回归模型一显示产业机构变动方向与就业量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量负相关,说明产业结构变动会对就业带来双重作用,且净作用为正。回归模型二显示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量正相关。回归模型三显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虚拟变量与截距项、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方向负相关,说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对就业产生双重作用,且净作用为正,这在回归模型一页有所体现;同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会作用在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上,从而减小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带来的破坏作用,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破坏效应会作用在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之上,从而降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在第五章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数据与国际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四个国家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都呈现第一、二产业减少,而第三产业增加的现象;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最不平衡,尤其是第一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再将我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与上述三个国家进行了对比,发现四个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方向都与就业量的变动方向一致,尽管美国是资本有机构成降低的同时就业量也降低,但这也从相反方向印证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有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第一,我国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无论是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还是创造就业的能力都是最强的。所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附能力最大,将会成为未来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这在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也有所体现。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具有双重作用,分别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和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上。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量的正相关,说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具有创造效应,表现在产业升级后创造的新职位;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量的负相关,说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表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结构剧烈变动带来的失业。且二者的净效应为正,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总体上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第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具有双重作用,通过对截距项、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三个指标的影响表现出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截距项和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正作用,说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具有创造效应,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分工、可变资本和劳动力就业数量绝对值增加等;资本有机构成对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负作用,说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具有破坏作用,表现在机器排挤工人,资本对劳动的相对需求降低,产生相对过剩劳动力。且二者的净效应为正,说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体上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至于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对就业是否有抑制作用从我国来看并不能说明,却在日、美、俄的相关数据中得到了印证。第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会抚平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破坏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度就业的破坏效应会减弱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说明我们应当着重利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创造效应去克服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破坏效应,促进更多劳动力合理就业,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