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重庆产业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继克拉克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了进一步探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和拉尼斯—费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要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在钱纳里(H.B.Chenery)和塞尔奎因(M.Syrquin)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这些早期研究文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靠参考。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人均生产总值也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一定问题,近几年重庆就业总量增加相对于经济总量增加明显缓慢,就业弹性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重庆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还是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的叠加,就业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结构,而劳动者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劳动力配置是否有效率,也会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背景下,如何促使重庆产业结构在演进的同时能够增加就业、如何促使就业结构顺应产业结构的要求而变动,达到二者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和“改革开放以来”分别作为本研究的地域和时间坐标,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以及二者演变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以及演变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证实了二者演变关系,找出重庆与我国其他地区差距所在,旨在为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参考建议。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重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整体上符合演变的一般规律,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二、一、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趋势;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现“一、二、三”到“一、三、二”的趋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占绝对优势,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是,演变进程中也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较为稳定、第三产业逐步上升。重庆和全国相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一直都高于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一直都低于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1995年之后超过全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始终高于全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以后超过全国。重庆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有增加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有减弱趋势。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符合一般规律,三者都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幅度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分别为:“正、负、负”,表明第一产业产值构成滞后于就业构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构成滞后于产业构成,说明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第二产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标志,第三产业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水平,然而第一产业是重庆的基础产业。因此要抓好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努力创造就业条件。提高劳动者自身的就业能力,加快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外在壁垒。第三,加快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密切,要正确处理二者发展的关系,明确发展二者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