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民束缚已久的生产积极性,也带来了建国后我国农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整个80年代,我国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8%左右,然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业的增长始终处于低迷,甚至停滞状态,“三农”问题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占整个农村人口的60%,因此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的经济增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不仅受到整个制度环境因素的制约,同时还为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机制所限制。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始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在尽量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但是这一系列政策的积极影响还未充分显现。农业经济增长理论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而不断发展与成熟的。最早的农业增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古典农业增长动态理论,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被约翰·梅勒的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所反驳,他认为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状况是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稀缺,因此农业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的具有替代劳动力性质的资本投入。在此之后出现了科克伦和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及速水佑次郎和拉坦的诱导的技术变革与资源替代论,虽然分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强调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思想与舒尔茨的理论有些类似,但是舒尔茨分析的更为深刻。他指出,传统农业不会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只有转化为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农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述论点在80年代遭到了钱纳里结构转化增长理论的挑战,他认为结构转化会造成农业资源的流出以及农业份额的下降,虽然在此过程中农业的质态会有所改善。本文的写作正是建立在上述农业增长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后指出,为了实现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必须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努力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与资本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改变组织营运模式,建立健全复合机制,培育新型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