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规模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论文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催生了对于城市土地的巨大需求,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住房价格也持续攀升,超越了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住房是居民家庭不可或缺的物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低收入及以下家庭无法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由此政府积极的干预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从1994年起步,至今已形成了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为骨架的分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机制。在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调查显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进度缓慢,二是供给规模较小,并没有全面覆盖中低收入群体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为实现“人人有房住”的住房目标,我国急需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规模。不过保障性住房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年,政府应该致力于提供能够满足居民现实需求的保障规模。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能够科学测算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住房保障需求,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所在。实证研究部分,笔者选取了四川省作为研究的案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住房保障问题涉及较强的地域性,选取四川整个省域范围,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也能够克服从总体上考察难以发现共性规律的问题;第二,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量和质两方面,在全国范围都名列前茅,以其作为案例来分析,可以对其他省份在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方面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国内外住房保障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等相关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城镇保障性住房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影响指标体系,然后从住房需求角度建立测算保障性住房规模的方法,以求得一定区域内居民家庭住房保障需求的理论值。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为例,实证研究四川省的保障性住房规模,从而考察四川省的住房保障开展情况,并就研究发现对相关问题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目前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规模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这正是本文的理论意义所在。同时保障性住房规模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宏观把控,统筹安排住房保障的推进速度,本文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障性住房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政府把握保障性住房规模变化规律以及确定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当相关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保障性住房规模也应该随之改变,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控制主要影响因素来调控保障性住房规模,使保障性住房规模维持在适度水平。第二,某一时期的住房保障需求规模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并且可就供需两方面综合考虑保障规模是否合适。在一定时期内,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供应不足则不能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过高则会超出财政支付能力,对住房市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此保障性住房规模应该控制在供需均衡的水平之上,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也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保障性住房规模的测定可以为政府明确住房保障程度、制定住房保障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政府制定长远的住房保障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都应该考虑其长远性,住房保障制度亦是如此。通过研究住房保障相关内容,明确保障性住房规模的变化趋势,从宏观层面上把握保障性住房规模,确定各个时期政府应该承担的保障职责,进而做好统筹安排。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分七章来展开研究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住房保障,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规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对住房保障相关观点和理论进行梳理,其中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保障、准公共产品、市场失灵等理论,意在为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规模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是城镇保障性住房规模的理论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供应不足则不能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过高则会超出财政支付能力,对住房市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此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住房需求与住房供给等三方面的关系。第四章是保障性住房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是论文分析框架的核心所在。首先从住房保障需求、供给和供需交叉层面分析了影响保障性住房规模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11个:家庭收入、恩格尔系数、住房消费支出比例、居住面积标准、住房自有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居住用地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额、住宅商品房价格、城镇化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形成了保障性住房规模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接着从住房保障需求出发,建立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需求规模的测算方法。具体测算步骤如下:(1)计算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下的家庭比例,其中廉租住房取户均5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取户均60平方米和70平方米这两种方案,现住房建筑面积低于所取数值的家庭都在保障范围之内;(2)计算收入标准下的家庭比例,首先根据单套保障性住房面积和住宅商品房均价得到单套住房总价,按照商业银行贷款惯例,确定贷款成数为7成、还款期数为240期,从而计算出年还款额,然后比上住房消费支出比例(取30%),得到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接着根据不同收入等级家庭收入数据、运用区间百分比计算法,计算年收入低于住房保障收入线的家庭比例;(3)取上述两个比例中较小者,作为计算需求规模的最终保障比例;(4)计算基准年累积的保障需求量,并平均分摊到未来年度;(5)计算新增的保障需求量,汇总之前分摊到的累积保障量,便可得到年度保障性住房需求规模。第五章是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搜集相关数据,取2011年作为研究的基准年,估计出四川省2012—2016年间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的需求规模。结果显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四川省城镇居民住房保障需求都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以可获得的经济适用房历史供应量来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四川省住房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六章是政策建议,基于对四川省保障性住房规模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四川省的住房保障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笔者对我省保障性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对住宅商品房价格、家庭收入、财政收入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控,扩大保障性住房规模,实现供需均衡;(2)通过建立家庭收入申报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收入线、适当将城镇流动人口纳入保障范畴、以及转变工作方式,从而完善保障对象认定工作,确保保障提供的准确性;(3)在本文提出的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保障需求、供给、住房存量增量变化等,进一步探索保障规模的长期预测模型,从而把握住房保障的长期趋势。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是对本研究的一个梳理,整理论文得到的结论,并就其中的不足、缺憾和以后可能深入的方向进行罗列,以期能够抛钻引玉、为其他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住房保障的需求和供给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影响城镇保障性住房规模的重要指标,并形成城镇保障性住房规模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尝试从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入手,量化保障对象的确定标准,测算需要住房保障的城镇家庭比例,从而构建保障性住房需求规模的测算模型;对四川省的保障性住房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数据测算结果来考察四川省住房保障水平,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