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经济发展方式”替代“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反映的内涵和发展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更注重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这是我国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在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特殊的国情,那就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它决定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力军就是国有经济。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内涵与外延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借鉴经济增长和垄断经济研究的有益成果,得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据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主题,为构建我国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标准、评价体系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制度经济理论为分析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成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有经济改革的历史沿革中,我们着重梳理了其中的制度因素,因为制度一方面为整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为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动力,后者正是当前我国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重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国有经济视角切入,以管窥豹,获取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真实感知,切切实实的将国有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希冀以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撬动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构建了国民经济、国有经济和经济发展方式三者之间的逻辑与结构框架,在此框架内,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对国有经济发展方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特别是对国有经济改革历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和疑虑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探讨了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前提。联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明确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分析了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重滞后的现状与危害,提出了充当主力军的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诉求。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明确了国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作用,而且还指出了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套科学的动力与利益机制,导致了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提出了制度与体制因素、动力与利益机制因素已成为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和重要解释变量的基本命题。从这一命题出发,对我国国有经济改革过程的经济发展方式脉络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我国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重滞后与动力不足的政策制度、经济体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四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对不同体制机制下国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成、演进、转变和发展作了的比较分析,构建了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体制(很大一部分是产权制度与决策机制)和动力机制(国有经济运行二元结构机制)下,给出了我国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模式、决策体系模式和动力与利益机制模式。后归结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模式选择与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