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威克利夫《圣经》翻译研究

论文摘要

14、15世纪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庄园经济逐步解体,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享有较大自由的劳动者,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各国市民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为了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逐步走向与王权联合;同时,各国民族意识开始兴起,君主政府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和巩固,王权日益强大。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人们识读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而此时的罗马教会却严重世俗化,专注物质财富,远离精神救赎,广大百姓强烈不满;教皇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及教会的腐败、贪婪、剥削、欺诈,引起各国人民的怨恨和反对。罗马教会出现严重衰落,先后出现“阿维侬之囚”和教会大分裂重大历史事件,引发了对传统神学和教俗关系的大讨论。这一时期,英格兰教会同样严重腐败和世俗化;教皇不仅对英格兰加重征收各种宗教税赋并将巨额款项纳入设在法国的阿维侬金库,而且过多将英国圣奉教职委任给外国教士,百年战争期间教皇还倾向法国。所有这一切引起英国上下强烈不满。同一时期,英格兰教育进一步发展,英语快速复兴,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议会权力得到扩大,王权日益巩固和加强。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平衡被打破,英王与教皇之间的矛盾加剧,引发了英国宗教危机,反教权运动活跃。为革新教会和维护民族利益,威克利夫提出了一系列宗教改革的主张,如《圣经》权威论、没收教产、建立廉价的民族教会等等。他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标准,信徒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威克利夫积极倡导圣经翻译和传教活动,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语,形成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部拉丁语《圣经》英文全译本,即威克利夫《圣经》。威克利夫《圣经》是为还原《圣经》与基督教本来面目而译,是为广大下级教士和百姓提供浅显易懂的经文而译。以威克利夫《圣经》为核心的罗拉德派运动引起了教俗各界的恐慌,遭到联合镇压和迫害;威克利夫派用民族语翻译圣经也引发了英国教界关于《圣经》能否被翻译成俗语的大辩论,即牛津《圣经》翻译辩论,辩论促使了1409年《牛津宪令》的颁布。该法令禁止一切未经主教批准的《圣经》翻译和阅读,禁止一切未经批准的自由传教活动。但是罗拉德派成员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传播《圣经》知识和威克利夫新教思想,继续携带英文《圣经》和布道册,走街串巷,深入农村,组织读经小组,宣传宗教新思想。威克利夫《圣经》及其宗教改革思想随着罗拉德运动的发展,传播到英格兰各地、苏格兰及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不仅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而且启发和推动了胡斯运动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学位论文本文通过对14、15世纪欧洲与英国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教俗力量对比变化的深入考察,并将威克利夫《圣经》放在欧洲民族语译经时代以及英语《圣经》翻译发展史中进行比较分析,详细阐述了威克利夫《圣经》产生的过程、不同译本、深远的历史影响以及与他的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威克利夫《圣经》与其宗教改革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关系。《圣经》是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威克利夫《圣经》翻译是他神学和宗教改革思想的自然的逻辑结果;译本是在他宗教新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是对拉丁语《圣经》的一次重新诠释。随着英文译本的传播,内含于经文的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同时得到传播;而宗教革新思想的传播,又进一步促进了《圣经》翻译的发展、译本质量的提高和发行数量的扩大。可见,《圣经》翻译和基督教思想传播是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