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丰富四明湖水库生态学资料,了解水库浮游生物演变规律及其与渔业的关系,优化水库生态管理方案,本文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间,每个月对四明湖水库水质理化特性以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采样调查。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排序,分析了四明湖水库水质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应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Analysis, CA)排序,分析了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与24年前的浮游生物资料纵向对比,分析四明湖水库生态演变规律;应用相关分析探寻下行效应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提出渔业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四明湖水库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表径流和人为调控;水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夏季水体未出现温跃层;水体pH值在7.28~9.67之间变化,均大于7,属于弱碱性;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决定四明湖水库透明度(SD)和溶氧(DO)的主要因素,并且是有机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氮含量变化与水位变化呈正相关,说明地表径流输入是影响水体中氮浓度的重要因素;磷主要以非溶解态形式存在,水体混合导致的内源释放是影响总磷(TP)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主要参数法以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表明四明湖水库水质目前处于中-富营养水平,并向富营养水平发展。2.四明湖水库共检到浮游植物211种,细胞丰度在3.70×103~1.04×108cells/L之间,生物量在8.65×10-4~14.09mg/L之间,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明显。8~10月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较大,而次年3~4月期间较小。四明湖浮游植物群落是蓝藻-硅藻-绿藻型,其主要优势种为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ima)、细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ubtilis),生物量优势种为小针杆藻(Synedra nana)、直链藻(Melosira sp.)和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对应分析(CA)表明水温是影响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不同位点浮游植物的影响因素不同,表明四明湖水库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对比24年前资料,发现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数量增多,但个体趋于小型化,推测是鱼类的现存量增加所致。根据优势种的演变,推断四明湖水库24年前就已发展成为富营养型水体,而如今四明湖水库的氮含量进一步增高,并且透明度降低,光环境恶化。3.四明湖水库共检测到浮游动物150种,丰度在198.0~7258.0个/L之间,生物量在0.28mg/L~5.64mg/L之间。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明显,浮游动物数量在2月和6月达到峰值,在4月降至最低,而生物量在3月最高,12月最低。浮游动物主要数量优势种为王氏似玲壳虫(Tintinnopsis wangi)、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以及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等,生物量优势种为大型浮游动物以及数量较多的轮虫,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简弧象鼻溞(Bosminacoregoni)、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剑水蚤(Thermocyclop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臂尾水轮虫(Epiphanes senla)等。C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总磷、真光层、氨氮以及水位是驱动浮游动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各点之间存在空间差异性。对比24年前资料,发现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均减少,浮游动物出现小型化,推测认为是鱼类捕食的下行效应、蓝藻密度增加及其产生的藻毒素影响浮游动物繁殖力所致。4.四明湖水库浮游生物的动态变化具有温带湖泊特异性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植食性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下行效应,但控藻能力有限。与24年前相比,四明湖水库鲢、鳙对浮游生物的下行效应—捕食压力增大,并且是导致浮游生物小型化的因素之一。渔业对策方面,四明湖水库应该增加鲢鱼放养量,减少鳙鱼放养量,以控制藻类过度繁殖,防止水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