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正名作为孔子首倡的一种学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在古代,孔子正名说不仅揭开了先秦诸子名辩思潮的序幕,还被铸造为一种名教的形式而渗透于儒家中国的方方面面。近代以来,孔子正名说又被理解为沟通中西思想之间的一个孔道,从而以柏拉图主义的方式重新塑造着近代中国思想的面貌。有鉴于此,全面反省和重新诠释孔子正名思想,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综合古今中外对孔子正名说的理解,有三个要素必须承认:一、名有确切性的要求;二、名能定实;三、名有道德实践意味。其中,一、二分别对应于古典的名言解和名分解,三则是对柏拉图主义进行反省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史料和文本分析,我们得出“名”应解作前孔子时代就已经产生的政治伦理之名分,而在名辩思潮影响下出现的名言解只是名分解的应有之义。于是,结合正名章来看,孔子正名说强调的是君子若有其名,应有其言,且当有行。因此,我们将孔子正名的致思格式理解为“名”→“言”(“义”)→“行”。从这一致思格式重新检视和梳理孔子学说,能够发现一套可观而严整的思想系统。然而,就总体的义理结构来看,孔子及儒家的名学可以分为三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命题:“名定实辨”、“循名责实”和“实至名归”。第一个命题涉及儒家的认识论;第二个命题涉及儒家的道德论和政治论;第三个命题涉及儒家的历史观。儒家认识论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人具有一种把握实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了通感的观念,认为实是由这种先天的直觉整合了感觉材料而成的。儒家道德论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名对实有决定作用?我们发现,名分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顾念其名而反归仁心,从而激发出道德的决断力,而仁心实际上是通感与名分相互结合而构成的一种伦理心境。儒家政治论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古今政治之间的变迁?我们发现,与原始儒家二元政治架构相适应的现实已经发生变化,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必须将其智性的原则贯彻到底,从而发展出民主政治。儒家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如何看破名声?于是我们提出了历史心境的观念,用来解释爱名之心源于人有一种追求永恒和不朽的无限心。儒家因此行权而设为名教,但其对名的运用却因君子和平民的不同立场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后,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以名教的形式影响和塑造了古代社会,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儒家正名思想的产生过程做一个系统梳理,并对正名思想与现实王权相互结合而成的名教的成型与流变的线索做一个检讨,以期对孔子正名思想做一种历史的回眸与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