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本体·工夫·发用:宋代儒学展开的“一贯之道”研究

论文摘要

先秦儒家的基本义理架构是“本体——工夫——发用”三者相即一如之格局,即孔子的“一贯之道”。道体生生,直贯于人则为性体(有自然属性与道德属性之分),个体之人则或由他缘(“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或因己醒(“明明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从而惺觉心体,于人伦日用中寻得工夫下手处,而后反躬性体(将二分之性合而为一),上达道体,从而对越在天,体证天命流行境。而后再度下开发用,先为修身之气象(动容貌、出辞气),再为齐家、化乡(即教化治理家族、乡党,此二者为下行),再为治国、平天下(即进入公权力系统,此二者为上行)。并于同时爱物成物,终人物同进,峻及于天。此是宋代儒学展开的义理坐标。宋代儒学的展开,依此可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宋代儒学的正式开展,此代表人物为周敦颐(濂溪)与张载(横渠)。二人义理如下:濂溪(1)援道据《易》,立《太极图》、《说》。(2)建立了“无极—→太极”之混沌型道体。(3)在宋儒中首度构建儒学“道体—→性体”的直贯模式。(3)性体、心体、发用,则言焉未详,而工夫一节更是未能达到理论自觉。横渠(1)出发点均为辟佛老,故有“定论—→破论—→立论”之逻辑结构。(2)就道体而言,一是定位佛教之谬在于执世界为幻象、泥人生有轮回,道教之谬在于执世界乃有生于无、泥人生有长生不老。二是破之以“太虚即气”,认为世界是一个“太虚本体→气之聚散→万物→气→太虚”的过程,而此过程由其自性之神化所完成。三是构建起“太和”道体。此道体实隐有性、气之分解,故已非濂溪之混沌型,但又未进至二程之分解型,其过渡、中介性质甚重。(3)就性体而言,横渠以佛老执同行异报、饮食男女为妄之说,故二氏之谬在于只识气质之性,而不知天地之性,后者方为人性之本。(4)就心体而言,横渠以佛教误在万法唯识,其病在于执闻见为知,而不知人贵在有德性之知。(5)就发用而言,横渠是宋儒中第一个完整继承孔门“明体达用”之旨,完全达到了理论自觉,在熙宁变法的直接刺激下,放弃政治上行,而开出了宋明儒的下行一途,其自身有井田实践,高弟吕和叔更是创建吕氏《乡约》,发起了一场对“天命——革命说”之革命,从而使下行成为宋儒政治实践之主要模式。(6)横渠在工夫环节虽作艰苦努力,然而未得门径以入。第二期为宋代儒学的正式形成,此代表人物为程颢(明道)与程颐(伊川)。首先,二程一反濂溪、横渠之外在地言天道而贯人事之路线,自人生界立言,据《乐记》“不能反躬,天理灭焉”,开出宋代儒学之工夫论转向,从而完全就内里复兴先秦儒学。其次,明道所讨论的道体,不是其发明的天理,而是生生之天。明道于性体,则亦以此生意训仁。明道之工夫,在于“敬义立而德不孤”,以“存—→诚—→敬义立”而人物同进,对越在天。再次,宋代儒学之正式复兴则在伊川。(1)伊川之道体承明道而正式言分解型的理气双行。(2)伊川之性体,一是以理一分殊说明人性之由来;二是以公训仁;三是在恶的形成上,详细讨论了气(才)、情、欲、意等源头。(3)宋儒至伊川方开始正式讨论心体与心性关系,一是心为性之所存与所主,二是心分体用,三是心体有向上向内的上达对越与向下向外的发用两大能力。(4)伊川之工夫尤为详备,一是进学在致知,包括对外的穷烛万物之理,以及对自身德性良知的体认。二是涵养须用敬,既已发明良知,则需要涵养之,其途径为敬,故“致知——涵养”二者是一致的。此二者合而为“敬以直内”。三是集义以养气,即要在确切的人伦日用中做工夫。此与对外穷理合而为“义以方外”。综上三分两合,则是伊川之工夫:人物同进、内外双修。第三期为宋代儒学之过渡,此代表人物为胡宏(五峰)。五峰诸范畴皆有传统义与革新义,其以性体为中心,上达道体、下发心体,然每一环节均有问题,其中重要的,是性无善恶与心分善恶之间不仅无法打通,反而衍生了心生万法之弊。故而其学不永,速为朱子学所淹没,殊非意外。第四期为道学之大成,此为朱子。(1)就本体而言,自濂溪至五峰,道学之本体由一而二之两分局面愈演愈炽,故朱子之初衷即在弥合此两橛。故于道体处,朱子提出“实体”范畴,以一统理气、道器、体用。就性体而言,则坚持二分之局面,因为此是凡庸善恶是非之根本格局,此二分格局不存,则工夫亦无必要,因生知安行、不思不勉之圣人毕竞少之又少。就心体而言,朱子正是要惺觉之、唤醒之,以自作工夫,消泯性体之二分,而求上达天境之可能。(2)朱子之工夫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就敬以直内,朱子有“静(涵养)—→敬(动静一如,内外兼修)—→乐(和乐境)”之阶级;就义以方外,朱子有格物致知—→人物同进—→臻至天境之圆顿。(3)朱子之发用,重点在于下行,一是兴办书院,传播道学,首先纯化儒士,而后儒化全民。二是齐家,欲收拢宗族,巩固基层,故损益古礼,制订《朱子家礼》五卷。三是化乡,整理、宣传《吕氏乡约》,并增为《损益吕氏乡约》,并创建社仓,此二者推广甚溥,功效极隆。第五期:是为宋代儒学之分流,此代表人物为陆九渊(象山)与叶适(水心)。二人皆反对伊川与朱子。象山之学,有心而无性。水心之学,则有性而无心。然二人皆能守儒学明体达用之基本规模,是为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