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

论文摘要

在佛教史上,《楞伽经》是一部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藏识)沟通,并给以善巧解释的经典。同时,《楞伽经》也是将不可说的佛内自证境界与佛的言教之间的紧张,给以消解的经典。《楞伽经》认为如来藏藏识本身是佛境界,如此如来藏藏识即成为不可言说的言说之“神秘”。如果佛境界不可表达,那么众生何由熏闻佛法,而佛的教法如何能成为正法?其次,佛境界的不可表达,凡夫如何确证佛法的高深,如何有理由认为佛法高于外道学说?这些问题都包含在如来藏藏识的内在生成结构之中。如来藏是自性清净体,藏识则表现为染污的烦恼世界。二者的沟通在于回到佛与众生的现证状态之中,佛眼观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三十二相,此中的现证感实在是如来藏藏识作为佛法之加持力。也就是说,《楞伽经》提出的沟通性不是在于二者的其它方面,正是奠基在佛与众生同在,佛观众生的真实体验中。众生在藏识海中流转,却时时感受到佛的亲在,由此生起的信仰热望,恰恰是如来藏思潮的本意。不过,《楞伽经》中如来藏与藏识偏向智识主体的感知层面,往往也被实在化为客观的理体,这既有现实社会的虚妄染污力(对象化)的作用,也有后期经院佛学家的形而上学诠释(抽象化)的作用。本文绪论就《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本身所面临的二难困境给以了简要的提出,这也是本文的问题意识。我们深知对佛境界的真实研究是做不到的,因此转向对“境界”本身的研究,采取文献学的方法和哲学反思的方法对此问题希望能有较好的梳理。第一章是如来藏与藏识的交涉问题,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学界对如来藏三义的研究,主要依据苏通的研究成果和印顺法师的观点。此外对于学界较少关注的藏识三义也一并做了考察;第二节借助近现代批判如来藏思想的问题意识,尝试从“境界”的进路来重新理解“如来藏藏识”,主要讨论“境界”一词的梵汉语义,以及在阿含藏、昆昙藏和菩萨藏中的变迁过程。后,我们主要对吕澄先生的观点作了介绍,并对其从境发慧的理路尝试有所推进,试图弥补其对禅定境界的忽视。在第三节,我们综合科学参考系的视野与如来藏藏识的现证视域,在此通过几何推理的方式,将如来藏与藏识限定在特定条件下的等同之上,并在终统一于如来法身。第二章主要讨论如来藏藏识境界表达的可能性。我们依据佛教内部给出的三种路向,即以显化佛境界的方式显示如来藏藏识的地位的殊胜。其次,通过探究言语与境界的关系,即通过修道过程论中的“观后说”,“第一义悉檀”中的“遮破说”以及《楞伽经》中给出的“宗通和说通”,认为这三种解释都没有给出陈述境界的方法。我们认为,真正的佛境界有“意义”,有交流存在,但没有语言。而“扬眉瞬目”之类也不是体态语,如果那样的话也就是语言,其实际所表达的是现证感的当下触动。第三章,我们为了跳出佛教自身的语境,借助还原论的方法,对如来藏藏识思想分别作了信仰论还原、解脱论还原和本体论还原,从而给以不同视界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对如来藏藏识解析的推进。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并且尝试整合批判如来藏和重新理解的如来藏藏识思想,从中国本土或东亚民族的民族性格来重新理解本土“如来藏”思想。我们还尝试提出了以正法为条件的“正法解脱论”和以体验为动力的“元觉解脱论”,作为理解中印如来藏思想分歧的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