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的逻辑解读

论文摘要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本文以言意之辩的论点之——“言不尽意”为切入点,对魏晋玄学时期语言哲学的构建进行“断代”式的整体分析和全景式扫描。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基本理论内核萌发于先秦时期,成熟于魏晋阶段。在魏晋玄学思潮的大背景下,玄学理论家以超凡的智慧对言意理论进行了专题型构建,从形式上看,此种构建大致分为三种:言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不尽意论。实质上,这三种观点是对“言不尽意”论不同侧面或不同程度上的理论贯彻。荀粲、嵇康是以单刀直入的方法,直接切中要害,剖析言与意的关系,提出“言不尽意”论的观点;王弼引用“象”的概念,把此插入“言”与“意”之间,来解说“言不尽意”;欧阳建则重在强调“言”在表“意”中的作用和地位,以证实言的不可或缺性。然而,三者均未能够系统地阐发“言不尽意”论的逻辑结构,其实如果把古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论说综合起来,并加以有条理性的分析,自可充实他们的遗漏之处,圆融“言不尽意”论的逻辑发展脉络。此为本文主旨之所在。“言不尽意”论对“意”的特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魏晋文艺家对文艺之“意”的研究兴趣,促使他们对文艺与审美本体进行探讨。同时,“言不尽意”论提高了他们的思辨水平,为魏晋文艺论探究言外之“意”、文外之“重旨”,论证“意”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