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乡愿”与儒家伦理的再反思

论文摘要

孔子曾用君子、小人、狂狷等定义人格类型,“乡愿”也是其中的一种,指表面上忠信廉洁、左右逢源,实质上虚伪乖巧、假仁假义的士人。本文收集了儒家对“乡愿”的研究分析,他们认为“乡愿”是德行的损害者,是小人之外的又一种恶劣人格类型,其性质就是“伪善”;判断一个人的德行应以善恶为标准,区分真善与伪善的标尺是内心的道义原则及其落实,即“四端之心”以及“四端之心”的落实。“乡愿”的产生与儒家伦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方面,儒家的封建宗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形成“乡愿”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儒家伦理倡导的“仁”、“义”、“礼”、“中庸”等价值原则,大多数在理论上是非常完美的,但在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被误读、误解的现象。“乡愿”问题也是近代国民性反思中的问题之一。本文阐释了儒家伦理对国民性形成的影响分析,如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导致国人重修养、讲面子和人情关系;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差等之爱形成的仁爱精神和性格的两面性;遵循中庸的处世方式使国民“中和”和保守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愿与国民劣根性的内在关联。后,本文进一步关注乡愿与儒家伦理的现代命运,提出将儒家伦理中的积极因素,与当代市场经济文化融合互补,进一步发掘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与社会的现代化同步,实现国民性重塑,实现人的现代化。